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赤链蛇

赤链蛇

《中药大辞典》:赤链蛇

药材名称赤链蛇

拼音Chì Liàn Shé

别名赤链(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纲目》),火赤炼(冻义《动物学》),火练蛇(薜德焴《系统动物学》),火赤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红斑蛇(《生物学通报》(2):8,1958)。

出处《纲目》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全体

原形态体长可达1.2米。头部略扁,呈椭圆形。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颅顶鳞长而大,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眼上鳞小。颊鳞狭长、入眼,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上唇鳞8片。眼前鳞小,1片,不达头背;眼后鳞2片,偶为3片。前颞鳞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颞鳞3片。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有瓣膜。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体鳞光滑,背中央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鳞列19~17~15行。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体背面黑色,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显明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一"丫"形纹。腹部白色,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有时尾下全呈灰黑色。

生境分部栖于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性凶暴,但无毒。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炮制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功能主治治慢性瘘管及溃疡。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于疮面;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将赤链蛇打死,置于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烧枯,研为细末过筛备用。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瘘管大时用纸捻或纱条粘药少许送入;对溃疡面可将赤链蛇末薄薄撒布于上,纱布包扎。每间隔2日换药1次(亦可酌情增减次数)。治疗80余例,皆治愈,但有2例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链蛇

药材名称赤链蛇

拼音Chì Liàn Shé

英文名Erythema Snake

别名赤链、赤连、赤楝、赤楝蛇、火赤炼、火练蛇、红斑蛇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赤楝,红黑节节相间,俨如赤楝、桑根之状,不甚毒。

来源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采收和储藏:夏至秋季捕捉,捕得后杀死,烘干,烧布性,研末备用。或捕后放入瓮中,加盖饿2对,使其排除粪便,然后取出海净,放入高梁酒或白酒内浸2-4个星期,或洗净后直接烘干,研末。

原形态赤链蛇,全长1-1.5m。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常入眶;眶前鳞1(2),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2-3-3或3-2-3(2-2-3)式。背鳞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45-95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见于田野、竹林及水域附近。以鼠、蛙、蛇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背、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呈圆盘状,盘径大小不一。头部及躯体黑褐色,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状,体背部有数条红色窄横纹,体侧有红黑相间的断经志斑点状纹,腹部外侧有黑褐色斑。颈部鳞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鳞片多平滑,边缘红色。剥去蛇皮处肉呈黄白色,尾部留皮处显棕红色斑点。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对蛋清及琼脂性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氢化可的松15mg/kg的疗效相近,同时不同剂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肿胀。

2.镇痛作用,热、电、化学(酒石酸锑钾)刺激均可证明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化学刺激镇痛作用尤为显着,对热刺激作用最弱。

3.镇静、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较强的催眠作用,并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还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00%醇提取液对小鼠有明显的直接催眠作用,强度与35mg/kg戊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作用不明显。

4.抗惊劂作用,赤链蛇醇提液对回苏灵、士的宁、电体克年至厥均有对抗和保护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为明显。强度与25mg/kg苯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无作用。

炮制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20-40ml。外用:适量,研末撒;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甘肃土当归

    药材名称甘肃土当归拼音Gān Sù Tǔ Dānɡ Guī别名九眼独活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甘肃土当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kansuensis Hoo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采挖

  • 大金发藓

    药材名称大金发藓拼音Dà Jīn Fā Xiǎn别名独根草(《中国药植志》),小松柏、岩上小草、眼丹药、一口血(《贵州草药》),矮松树、万年杉(《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为

  • 鸭脚茶

    药材名称鸭脚茶拼音Yā Jiǎo Chá别名高脚落山箕、山落茄、雨伞子、九节兰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中华野海棠的全株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edia sinensis(Diels)H.L.

  • 菊花根

    药材名称菊花根拼音Jú Huā Gēn别名长生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anthema morifoium (Ramat.) Tzve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根

  • 牛毛毡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毛毡药材名称牛毛毡拼音Niú Máo Zhān别名松毛蔺来源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

  • 崖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崖松药材名称崖松拼音Yá Sōnɡ别名疣果景天、小鹅儿肠[陕西]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细叶景天Sedum elatinoides Franch.,以带根全草入药。春夏采,洗

  • 红毛对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对筋草药材名称红毛对筋草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红毛对筋草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紫柚木

    药材名称紫柚木拼音Zǐ Yóu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柚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ctona grandis L.f.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切碎晒干。原形态柚木,落叶大

  • 蜈蚣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七药材名称蜈蚣七拼音Wú Gōnɡ Qī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来源兰科杓兰属植物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artz,以

  • 山土瓜

    药材名称山土瓜拼音Shān Tǔ Guā别名山红苕、野红苕[四川]、土瓜、红土瓜来源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山土瓜Ipomoea hungaiensis Lingelsh. et Borza,以块根入药。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