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豉虫

豉虫

《中药大辞典》:豉虫

药材名称豉虫

拼音Chǐ Chónɡ

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全虫

原形态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毫米,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分为9节,色黑,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以捕取小虫为食。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

性味《本草拾遗》:"消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豉虫

药材名称豉虫

拼音Chǐ Chónɡ

英文名Weaver

别名豉母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

原形态豉虫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空。

资源分布: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有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蚀息肉;解毒。主息肉;恶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黄蜀葵叶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叶药材名称黄蜀葵叶拼音Huánɡ Shǔ Kuí Yè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叶片。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寒,

  • 黑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及草药材名称黑及草拼音Hēi Jí Cǎo别名青鱼胆、四棱草、小见肿消、花脸猫、黑耳草来源龙胆科花锚属植物紫白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 Don,以根

  • 石柑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柑子药材名称石柑子拼音Shí Gān Zǐ来源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Raf.)Merr.;石柑子P. cathcartii Sc

  • 密蒙花

    《中国药典》:密蒙花药材名称密蒙花拼音Mì Ménɡ Huā英文名FLOS BUDDLEJAE别名蒙花、蒙花珠、老蒙花、羊耳朵朵尖、水锦花、黄花醉鱼草来源本品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Bu

  • 淡竹根

    《中药大辞典》:淡竹根药材名称淡竹根拼音Dàn Zhú Gēn别名恒生骨(《石药尔雅》)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性味《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

  • 高原点地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高原点地梅药材名称高原点地梅别名朵的[藏名]来源报春花科高原点地梅Androsace integra (Maxim.) Hand.-Mazz.,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西藏。性味

  • 大一面锣

    《中药大辞典》:大一面锣药材名称大一面锣拼音Dà Yī Miàn Luó别名大一面绿(《峨嵋药植》),白毛草(《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大一面

  • 罂粟壳

    《中国药典》:罂粟壳药材名称罂粟壳拼音Yīnɡ Sù Ké英文名PERICARPIUM PAPAVERIS别名米壳、粟壳、罂子粟壳、米囊子壳来源本品为罂粟科罂粟属植物罂粟Papav

  • 虎咬癀

    药材名称虎咬癀拼音Hǔ Yǎo Huá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粟米草科植物星毛粟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llugo lotoides(L.)O.kuntze[Glinus lotoides L

  • 长梗千里光

    药材名称长梗千里光拼音Chánɡ Gěnɡ Qiān Lǐ Guānɡ英文名Longstalk Groundsel别名野青菜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梗千里光的花序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