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翳包睛

血翳包睛

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彩云捧日。多系肝肺风热壅盛,心火内炽瘀血凝滞所致。常并发于椒疮,由赤膜下垂演变而来。本症“眼中赤涩,肿痛泪出,渐有赤脉通睛,常时举发,久则发筋结厚,遮满乌睛,如赤肉之相,故名曰血翳包睛。”(《银海精微》)。治宜清热祛风凉血散瘀,可选用菊花通圣散破血红花散加减。外点石燕丹。参见赤膜下垂条。

猜你喜欢

  • 阳证

    ①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②典型的实热证,如壮热、面赤、头痛、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粗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数有力等。

  • 脾积

    古病名。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

  • 强阳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络却。见该条。

  • 素问灵枢合注

    书名。20卷。包括《素问》10卷,《灵枢》10卷。本书是1910年上海广益书局将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与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合编而成

  • 阳强舌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

  • 诸病源候总论

    见诸病源候论条。

  • 黄耳类伤寒

    病名。见《疡医大全》。相当于耳源性颅内感染。参见黄耳伤寒条。

  • 少阳经病

    指由于邪热郁于少阳经而产生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胁痛等症,热邪介于半表半里。治宜小柴胡汤。

  • 清膈苍莎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苍术二两,香附(童便制)一两半,黄连、黄芩各五钱。为细末,加熟栝蒌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七丸。治气凝滞上焦,心胸痞痛。

  • 高脚鼠耳草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