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蛊注痢

蛊注痢

病名。①指痢疾蛊注,下脓血瘀浊杂物者。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诸病源候论·蛊注痢候》:“虫注积候,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毒气侵蚀于藏府,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杂肝,与血杂下是也。”治宜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见《圣济总录·泄痢门》)。参见蛊痢条。②指服食石药,而致毒发热发生痢者。《医学入门》卷五:“蛊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茜根丸救之。”也可选用羚羊丸、乌梅丸理中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猜你喜欢

  • 外肾肿硬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指阴囊部肿硬。多见于小儿。宜外用地黄散(干地龙研末)生薄荷汁调涂。《婴童百问》:“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蛎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参见脱囊、阴肿、疝气条。

  • 伤娠

    出《三国志·方技传》。即小产。详该条。

  • 转舌丸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大黄(酒浸)二两,芒硝、石菖蒲、连翘、远志、黄芩各一两,栀子八钱,薄荷七钱,甘草六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四十丸,薄荷煎汤化服。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

  • 国药提要

    书名。1册。于达望编。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依植物、动物、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药记有中名、拉丁名、药用部分、成分、效用、产地等项,书后附中药异名索引。1950年由新医书局出版。

  • 痧块

    证名。指痧胀刮、放后余毒未尽,留于气分、血分聚结成块作痛。《痧胀玉衡·痧块》:“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食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

  • 箕门痈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又名骨毒滞疮、腿发。系生于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箕门穴之痈,故名。证治见大腿痈、外痈条。

  • 痼病

    即痼疾、瘤病。《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参见痼疾、瘤病条。

  • 出《灵枢·五色》。即天庭。详该条。

  • 秦艽牛蒡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秦艽一钱半,炒牛蒡子、炒枳壳、炙麻黄、犀角、黄芩、防风、甘草、玄参、升麻各一钱。水煎服。治癗痒甚。

  • 赵双湖

    【介绍】:见赵术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