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蛊注痢

蛊注痢

病名。①指痢疾蛊注,下脓血瘀浊杂物者。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诸病源候论·蛊注痢候》:“虫注积候,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毒气侵蚀于藏府,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杂肝,与血杂下是也。”治宜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见《圣济总录·泄痢门》)。参见蛊痢条。②指服食石药,而致毒发热发生痢者。《医学入门》卷五:“蛊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茜根丸救之。”也可选用羚羊丸、乌梅丸理中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猜你喜欢

  • 脾肚发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

  • 肾哮

    证名。指肾水凌肺所致的哮证。《类证治裁》卷三:“肾哮,火急者,勿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研细,分二、三次,姜汤调服。”

  • 草乌喙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竹节香附之别名,详该条。

  • 脾经

    ①足太阴脾经之简称。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脾土、脾。①位于拇指远端的指腹面。治脾胃虚弱,疳积,泄泻等证。《针灸大成》卷十:“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 痀挛

    出《灵枢·邪客》。即拘挛。详该条。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

  • 痏(wěi 委)

    ①瘢痕。即针刺的痕迹、针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②针刺的刺数。《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痛。”③指穴位。《灵枢·热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泽、

  •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书名。宋·朱佐撰。15卷。刊于1266年。作者收集宋代医家常用的方剂和单方,按病分类汇编而成。其中包括诸风、伤寒、诸气、脾胃、痰饮、积聚、黄疸、虚损、头痛、妇人、小儿、痈疽、补损、中毒及拾遗等15门

  • 白黄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治用灸烙法,内服地黄当归汤。参黄疸有关条。

  • 烫火伤

    见《外科正宗》。泛指高温所引起的灼伤。其中,高温液体或蒸气所伤的,称烫伤;被火焰或火器所伤的,称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