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薄荷汤

薄荷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荆芥穗、盐(炒),各三斤;鸡苏叶七斤半,瓜蒌根十一两,缩砂仁三两,甘草(炒)四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消风壅,化痰涎。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荆芥穗 盐(炒)各1.5千克 鸡苏叶3.75千克瓜蒌根330克 缩砂仁90克甘草(锉,炒)2千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消风化痰。主风热上壅,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汤点,食后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局方》卷十: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砂仁3两,瓜蒌根11两,甘草(炒,锉)4斤,鸡苏叶7斤半,荆芥穗3斤,盐(炒)3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消风壅,化痰涎。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沸汤点服。

摘录《局方》卷十

此事难知》: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薄荷1两,葛根半两,炙甘草半两,防风半两,人参7钱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邪入阳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此事难知

伤寒微旨论》卷上: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薄荷1两,葛根半两,人参2分,甘草(炙)半两,防风(去芦)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两手脉浮数而缓。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热服。如3-5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2分。

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上

痧胀玉衡》卷下: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别名二号姤象方

处方薄荷1钱,香薷1钱,连翘1钱,紫朴7分,金银花7分,木通7分。

功能主治瘀之因于暑者。

用法用量二号姤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薄荷汤

药方名称薄荷汤

处方龙脑薄荷4两(阴干),荆芥穗2两,甘草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顺风气,清头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1钱,沸汤调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猜你喜欢

  • 六一退火丹

    药方名称六一退火丹处方六一散料加辰砂3钱,雄黄(飞过)3钱,缠豆藤(存性)1钱。功能主治解毒。主痘疹标后热不退,或稠密成片者。用法用量用紫草、木通、蝉蜕、红花、羌活、片芩、大力子、地骨皮、灯心煎汤,候

  • 大腹丸

    药方名称大腹丸别名高良姜丸处方大腹(连皮锉)3两,槟榔(生用)3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研)3两,高良姜3两半。制法上4味,除研外为末,入研药令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痰癖,醋心吐沫

  • 活血解毒透肌汤

    药方名称活血解毒透肌汤处方黄芩、川芎、防风、荆芥、红花、山楂、连翘、牛蒡子。功能主治活血解毒。主痘疮。用法用量荸荠为引,水煎服。摘录《幼科直言》卷二

  • 白朱砂散

    《外科百效》卷一:白朱砂散药方名称白朱砂散处方上好白雪瓷器。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生肌敛口。主用法用量掺疮口上。摘录《外科百效》卷一《外科大成》卷四:白朱砂散药方名称白朱砂散处方朱砂1钱,雄黄1钱,

  • 成膏

    药方名称成膏处方清麻油13两(莱油亦得),黄丹7两。制法铁铛文火煎,粗湿柳枇篦搅不停,至黑色,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即成。功能主治齿疮,痔疮。用法用量齿疮外贴,痔疮内服。摘录《

  • 解热方

    《直指》卷二十二:解热方药方名称解热方处方小黑豆2合,紫苏1茎,姜7片。制法上细锉。功能主治瘰疬四畔红肿多汁,属热证者。用法用量煎汤,食后服。摘录《直指》卷二十二《直指》卷十六:解热方药方名称解热方处

  • 熟干地黄汤

    药方名称熟干地黄汤处方熟干地黄(净洗.酒浸.蒸.焙)一两,人参三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瓜蒌根一两,甘草(炙)半两。炮制上为散。功能主治治产后虚渴不止,少气脚弱,眼昏头眩,饮食无味。用法用量每服四钱,

  • 虎骨鹿茸丸

    药方名称虎骨鹿茸丸处方虎胫骨1对(或14两,如无,以胶3两代之),鹿茸1对(羊酥蒸炙,如无,以胶4两代之),枸杞子1两,小茴(酒炒)3两,菟丝子3两,巴戟肉(酒炒)3钱,刺蒺藜(酒炒)2两,破故纸(盐

  • 聤耳出脓水散

    药方名称聤耳出脓水散处方矾石、乌贼鱼骨、黄连、龙骨。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聤耳脓水不断者。用法用量以枣核许绵裹塞耳中,日2次。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集验良方》

  • 花丁散

    药方名称花丁散处方紫花地丁1两,蝉蜕1两,贯众1两,丁香2钱,乳香2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疔疮毒气入腹,昏闷不食。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下。摘录方出《准绳·疡医》卷二,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