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正典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
见《备急千金要方》。为大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证名。同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素问·热论》称谵言。指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珍珠草,详该条。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石决明、防风、茺蔚子各二钱,人参、菊花、车前子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汤调下。治因肺肝风热,流入于目,泪多涩痛而致的白翳黄心内障,症见黑睛四边皆白,中心一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参见目疡条。
病证名。为小儿消渴之一。即消中。宋·黎民寿《简易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
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参见清气、浊气条。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白云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
病证名。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寒湿停滞,气机不畅而致腹痛。症见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止,喜按喜热,得食则舒缓,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养脾胃,甘缓止痛。用小建中汤加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