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指人体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见阳气条。
医话著作。2卷。后附《续医医琐言》。清·徐延祚撰。刊于1897年。本书以《内经》、《本经》、仲景著述为本,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撰成此书。上卷列元气、脏腑、针灸、伤寒六经、运气、痘疹等35论;下卷为杂著,或
指阴、阳、气、血亏损。《温疫论》下卷:“凡人大劳、大欲、及大病、久病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四损的病人,即使感受的疫邪不严重,但由于正气亏虚,不耐攻邪,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证候名。脾虚兼寒,运化功能低下。症见形寒肢冷,腹中冷痛,得温则舒,口泛清涎,大便溏泄,或浮肿,或妇女崩漏,白带清稀。《景岳全书·传忠录》:“腹满时减者,以腹中本无实邪,所以有时或减,既减而腹满如故者,
证名。见《区学入门》卷五。《医钞类编·胁痛门》:“虚盛成损,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杂病源流犀烛》卷十:“酒色过度,当胁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已。”方用八物汤、补肝散、六味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见《集验背疽方》。凡疮疡溃后,毒势已去,正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宜用补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
病名。指痢疾因于寒客肠胃者。《时病论》卷三:“寒痢之证,实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
《疫痧草》方。龟板、鳖甲、生地黄、牡丹皮、鲜沙参、麦门冬、天花粉、浙贝母、玄参、犀角、鲜石斛、金汁。水煎服。治痧透肌燥,舌绛液干,喉烂便秘,脉弦无神。
见《药品化义》。即延胡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