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肾虚肿

肝肾虚肿

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肾水症也。肝肾虚肿之因,肝主施泄,肾主闭藏,肝肾之真阳不足,不能司其开阖,则小水不利。若阴精素虚,色欲太过,肝肾之真阴不足虚火烁金,小水亦不利。《内经》所云,关门不利,聚水而生病也。”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猜你喜欢

  • 李辰拱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宋元间医生。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曾从医家杨仁斋游,取其《活人括例》,经三十余年的研究,编为《伤寒集成方法》,并补杨氏之缺,于1318年(延祐五年)著《胎产救急方》一卷。

  • 溃疡病急性穿孔

    急腹症之一。属祖国医学胃腕痛、厥心痛范围。多由平素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复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气血骤闭而发为本病。症为胃脘部突发性剧烈疼痛,迅及全腹,腹硬拒按,汗出肢冷,恶心呕吐,气促脉数或脉微欲绝,

  • 中痞

    证名。指中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大黄、槟榔、木香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 痧气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胀、痧秽。《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

  • 阴脉之海

    指任脉。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阴维脉和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一身阴气的作用,因称阴脉之海。《十四经发挥》:“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属阴脉之海。”

  • 柳蕊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 棕子喉

    病名。多由感受风寒湿邪,肺气壅塞所致。本病发于咽喉,“形似粟米之小而密,黄皰成板,外托红盘,痛亦异常,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以人参败毒散发表”(《喉科种福》卷四)。大便结,以防风通圣散表里兼行。

  • 烂弦风

    病名。《银海精微》:“烂弦风之症,因脾胃壅热,久受风湿,更加吃诸毒物,日积月累,致成风烂。胞睑之内变成风痘,动则发痒,不时因手拂拭,甚则连眼眶皆烂,无分春夏秋冬皆如是。”属眼弦赤烂,详该条。

  • 乳根

    经穴名。代号ST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

  • 二十五变

    ①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