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聤耳

聤耳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①泛指耳窍中流脓者。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脓带黑色者名耳疳暴病多属实症,久病多属虚症。实症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风热致者,耳中多流黄脓。治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致者,其脓色带黄,气味臭秽。治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致者,脓色亦黄,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外治宜提脓拔毒。方药: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③蝉衣15克、麝香0.15克研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④血余炭冰片等分为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⑤苍耳子虫适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猜你喜欢

  • 夹眼法

    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审视瑶函》。即用夹法,详该条。

  • 悲中

    类中风病证之一。因悲哀过度,精神消耗,肺气闭郁化热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 葈耳

    出《楚辞·王逸注》。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痘

    病名。痘,包括天花和水痘。指产后适逢出痘。治宜大补荣卫为主,方用大补汤(黄芪、熟地、川芎、白芍、官桂、茯苓、人参、当归)。若痘出多者,则加连翘、大力子等;大便泻者,则加肉豆蔻、炮姜等。余按常例治。现天

  • 冬虫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 十三指形

    小儿指诊法。小儿指纹的十三种形状。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虎口纹十三形。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二,环珠形,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第

  • 宿滞

    病名。即宿食。《济生方》:“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留胃脘,遂成宿滞。”治疗轻者宜消导,用枳术丸,保和丸等;甚者宜下,备急丹之类。详伤食、宿食、宿食不消条。

  • 吴鉴泉

    【介绍】:见吴澄条。

  • 肾虚五更泄泻

    证名。又称脾肾泄、肾泄。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症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脉多细小虚软,或浮大。治宜补肾益元,可

  • 阳虚自汗

    自汗证之一。见《赤水玄珠·汗门》。由于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故汗液易泄。症见畏寒,倦怠,汗出觉冷。治宜温阳固表。可用芪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参见自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