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聋

耳聋

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症。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症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二十七卷:“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大眦

    见《医贯》卷四。即内眦。详该条。

  • 医学心悟

    书名。5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卷1总述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2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3~5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

  • 中指脉法

    诊小儿脉法。《幼幼新书》引《宝童》:“孩儿五七岁,五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左主五脏,右主热生惊,洪大主热,弦数主肝动风,七八至为息数和平。”临床可作辨证参考。

  • 号筒草

    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 无名疮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此疮非痈非疽,非癣非疥,状如恶疮,或瘥或剧,人不能名,故名无名疮也。”指古时尚未明确的某些外科病而言。治疗参见疮疡、溃疡条。

  • 眊(mào 帽)矂(zào 燥)

    证名。指目干涩少津,昏昧不适之候。《原机启微》剋“……肝开窍于目,故肝受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眊矂紧涩,赤脉贯睛。”参见目昏条。

  • 癜风

    病名。见《寿世保元》卷九。为紫白癜风的合称。

  • 北极

    北方之极,与南极相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朝北极。”

  • 冬瓜丝

    出《药性论》。为冬瓜瓤之别名,详该条。

  • 喘痰

    痰证之一。指喘而有痰者。虚喘、实喘皆可见此症。《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方用定喘汤加减。参见喘证有关条。本症可见于哮喘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