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米油

米油

《中药大辞典》:米油

药材名称米油

拼音Mǐ Yóu

别名粥油(《重庆堂随笔》)。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性味《纲目拾遗》:"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复方治精清不孕: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紫林单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米油

药材名称米油

拼音Mǐ Yóu

英文名thick liquid floats on the surface of rice gruel

别名粥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若近人以熟粥绞汁为米油,未免力薄矣。

来源药材基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ce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肾健脾;利水通淋。主脾虚赢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内服:30-50ml。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2.《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鸭肫衣

    《中药大辞典》:鸭肫衣药材名称鸭肫衣拼音Yā Zhūn Yī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出处《纲目》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砂囊的角质内壁。

  • 鼺鼠

    《中药大辞典》:鼺鼠药材名称鼺鼠拼音Léi Shǔ别名耳鼠(《山海经,),鼯鼠、夷由(《尔雅》),飞鸓(《广雅》),飞鼠(《上林赋》张揖注),飞生(《尔雅》郭璞注),飞生虫(《本草经集注》)

  • 走马芹

    药材名称走马芹拼音Zǒu Mǎ Qín别名野白芷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下延古当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hangelica decurrens Ledeb.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挖,去其茎

  • 河口莲座蕨

    药材名称河口莲座蕨拼音Hé Kǒu Lián Zuò Jué英文名Hekou Angiopteris别名河口观音座莲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河口观音座莲的根茎。拉丁植物

  • 高山扁枝石松

    药材名称高山扁枝石松拼音Gāo Shān Biǎn Zhī Shí Sōnɡ英文名spores of Alpine clubmoss别名高山石松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松科植

  • 夏蜡梅

    《中药大辞典》:夏蜡梅药材名称夏蜡梅拼音Xià Là Méi别名牡丹木、大叶柴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灰白

  • 东北溲疏

    药材名称东北溲疏拼音Dōnɡ Běi Sōu Shū英文名Leaf or root of Amur Deutzia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索检表》。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虎耳草科东北溲疏的树皮。拉丁

  • 石黄连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黄连药材名称石黄连别名草苓子来源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峨眉耳蕨Polystichum omeiense C. Chr.,以全草入药。夏季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尿,

  • 喉咙草

    《中药大辞典》:喉咙草药材名称喉咙草拼音Hóu Lónɡ Cǎo别名佛顶珠、地胡椒、五岳朝天、小虎耳草(《草木便方》),铜钱草、白花草(《中国树木分类学》),索河花(《植物名汇》)

  • 伏龙肝

    《全国中草药汇编》:伏龙肝药材名称伏龙肝拼音Fú Lónɡ Gān别名灶心土来源为久经草或木柴熏烧的灶心土。性状为不规则的团块,大小不一。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削砍的刀痕。质较硬,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