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为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之证。证见恶寒无热,鼻塞声重,身重体疼,无汗拘紧,头目旋晕,脉迟缓等。治宜温化寒湿。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芎术除眩汤、三因芎辛汤等方。参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病名。《喉科种福》卷四:“证由蛾将成脓之时,犹连服凉散之剂,吹凉散之药,以求速效,虽红退消肿,而脓根未拔,外皮顽硬,一遇时气外感,饮食积热,则旧蛾复作。”参见石蛾、乳蛾等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宋代药学家。擅长于药物的炮炙方法,著有《雷公炮炙论》,此书专论中药炮炙,并详述炮炙过程中的宜忌,对祖国药物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代本草书中。
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起病即见三阴经证候而无三阳经证候,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火廓。详该条。
外治法之一。罨,掩覆(掩盖)之意。以水或药汁掩覆局部的方法。罨时不断更换,以达到降温、消炎、止痛和止血目的。分冷罨和热罨两种,各详该条。
出《药性类明》。即栝楼子,详该条。
脉象。重按沉取,细而小,轻按反见实大。《难经·六难》:“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