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禾虫

禾虫

《中药大辞典》:禾虫

药材名称禾虫

拼音Hé Chónɡ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全体

原形态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生境分部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分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地。

性味《本草求原》:"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

②《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

注意①《纲目拾遗》:"疮疡勿食,能作脓。"

②《本草求原》:"发疮疥。有湿食之则腹滞痛。喘嗽人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禾虫

药材名称禾虫

拼音Hé Chónɡ

英文名standing grain worm

别名沙虫、沙蚕、海蝗蚓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广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来源药材基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Quatrefages).

采收和储藏:春季至秋季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采捕。捕得后置沸水中烫死,捞起晒干,亦可鲜用。

原形态疣吻沙蚕,体细长稍扁,长40-223mm,宽3-5mm,体节可至156个。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头部亦称口前叶,生于围口节前,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头背面两侧各有2个眼。吻很大,能翻出或缩入口内,吻前端有1对浅黄色甲壳质大颚,颚的内缘有齿突16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2个小区。吻上仅具软的乳突;背面前部的中区,即Ⅰ区有1个;Ⅱ区不明显。腥面前部的中区,即Ⅲ和Ⅳ两区有不规则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16个。背面后部的中区,即Ⅴ、Ⅵ两区有4个明显的大乳突。躯干由许多结构完全相同的体节组成,每节两侧的疣足结构较复杂。本种疣足的主要特征是背叶仅具一个下舌(腹舌);无上舌(背舌)。第Ⅰ、第Ⅱ两体节的背叶上无刚毛。疣足的基部具有1个背须和1个腹须。躯干区具分布的复型刚毛,共有3种:Ⅰ端节为长刀形,一边具细齿,基节为等齿型;Ⅱ端节相同,基部为异齿型;Ⅲ端节为短镰刀型,基节为异齿型。肛区的肛节有小肛须1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底的浅海、河口或稻田中。在生殖期常游于水面。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全体含蛋白质,如无脊血红蛋白(erythrocruorine) ,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22000、23500、54000亚单位组成,总相对分子质量约 3.636×106另含肽类、氨基酸、色素、脂类。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条。

注意疮疡勿食,能作脓。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

2.《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肠

    《中药大辞典》:鸡肠药材名称鸡肠拼音Jī Chánɡ出处《本经》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肠。功能主治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①《本经》:"主遗溺。"②《别录》:"

  • 羊角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参药材名称羊角参拼音Yánɡ Jiǎo Shēn别名臭儿参、野白芨来源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甘肃黄精Polygonatum kansuense Maxim.,以根状茎入药。

  • 黄接骨丹

    《中药大辞典》:黄接骨丹药材名称黄接骨丹拼音Huánɡ Jiē Gǔ Dā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山马菜的根。秋季采挖。原形态山马菜,又名:尖叶丝石竹、石栏菜、尖叶霞草。多年生草

  • 飞燕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燕草药材名称飞燕草拼音Fēi Yàn Cǎo别名猫眼花、鸽子花、大花飞燕草、鸡爪莲、土黄连[吉林]来源毛茛科翠雀花属植物翠雀Delphinium gra ndiflor

  • 红酸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酸七药材名称红酸七别名油点草、白七、红酸七、竹叶七、牛尾参来源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粗轴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 Miq.,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甘

  • 猴骨

    药材名称猴骨拼音Hóu Gǔ别名猕猴骨、申骨、黄猴来源灵长目猴科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以骨骼(酥炙或打碎)入药。生境分部湖北、湖南、四川、西藏、广西。性

  • 地枇杷

    药材名称地枇杷别名地瓜藤、地石榴、地胆紫、霜坡虎、地棠果、地板藤来源为桑科榕属植物地枇杷Ficus tikoua Bur.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细晒干备用。性味苦,微甘,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小

  • 华东瓶蕨

    药材名称华东瓶蕨拼音Huá Dōnɡ Pínɡ Jué英文名Oriental Bristle Fern, Oriental Filmy-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华东

  • 抱树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抱树莲药材名称抱树莲拼音Bào Shù Lián别名抱石莲、瓜子菜、飞莲草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抱树莲属植物抱树莲Drymoglossum pilosell

  • 小羊桃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羊桃药材名称小羊桃拼音Xiǎo Yánɡ Táo别名羊奶奶来源猕猴桃科小羊桃Actinidia purpurea Rehd.,以根、皮、果实入药。生境分部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