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名。又作勾漏。在今广西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因山中多洞,洞洞相通,故名。相传晋·葛洪曾在此山白沙洞炼丹。洞方圆达百亩。下有枯井八处,传为采沙处。《晋书·葛洪传》:“有洪为句漏令事。”
解剖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即眼睑。详该条。
痰证之一。指气火郁结,凝结胶固之痰症。又名郁痰、结痰、顽痰。《症因脉治》卷二:“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即老痰。”《丹溪心法附余·痰》:“因火邪炎上,薰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
指变化不定、与病证不符的一种脉象。前人错以鬼祟、客忤等作为出现此脉的病因,故又名鬼祟脉。《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阳邪来见脉则浮洪,阴邪来见脉
书名。8卷。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页数。内容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
小儿推拿方法名。《厘正按摩要术》:“将小儿手从轻从缓摇之,……能化痰。”
病名。①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即酒鼓鼻。详肺风及酒皶鼻条。参见粉刺条。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聶聶,如落榆。”
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作为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