皲裂
即皴揭。详该条。
即皴揭。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先用理经四物汤(四物汤加白术、柴胡、香附、延胡索、三棱、黄芩),次用内补当归丸。”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由内伤七情,荣卫不和而成。此证生于背部,或大或小,或肿或消,或软或硬,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十余日脓成者为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
即膜原。《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详膜原条。
病名。①《喉科全钥》卷上:“风火随胃气上升,薰蒸肺管。初起痛甚,肿者多,不肿者亦有。不能食,咽津犹可。悬壅下垂,肉色瘀紫。继则溃烂,急则闭喉而死。”②指一般急性的喉风,为走马喉风的同义词。详该条。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黑水凝翳内障,又名黑花翳,瞳神微大,瞳内微现青白色”(《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详黑水凝翳内障条。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
见《圣济总录》。即赤芍药,详该条。
证名。《张氏医通》卷八:“青黄凸出者,风轮破碎,内中膏汁绽出也。”即青黄牒出。详该条。
即渴。为与消渴区别,故称寻常渴。《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详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