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皮内针

皮内针

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即揿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分、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2分。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不适,且不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即可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应据情而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疾病或慢性病。参见皮内针疗法条。

猜你喜欢

  • 伤寒论类方

    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氏将《伤寒论》113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

  • 痎疟疏方

    见痎疟论疏条。

  • 妇人产育宝庆集

    见产育保庆集条。

  • 土龙疽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一。即生于胃俞、肾俞之疽。证治同发背。

  • 巨窌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③丝竹空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

  • 初潮

    亦名天癸水至、首经、天癸水等。指女子的第一次来月经。

  • 粘不扎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豨莶草之别名,详该条。

  • 栝萎煎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栝蒌一个(制熟去仁,以童便一升相合,研绞取汁),酥一两,生甘草末一分,蜜三两。加水慢火煎如稀饧,每服五分,清粥饮调下,日四、五次。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闷。

  • 肝伤

    指肝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藏伤所致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 祛湿

    祛除湿邪的统称。分化湿、燥湿、利湿等法。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脾主运化水湿,治湿应注意健脾。详见化湿、燥湿、利湿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