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明医指掌》卷四。指因七情不舒,劳倦太过,气血两虚所致的发黄。《证治汇补·黄病章》:“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微作,小便浊涩,皮肤虽黄而爪甲如常。”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固本
书名。恽铁樵撰于1928年。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经脉病变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枳实一钱,炒白术、神曲、炒麦芽各三钱,茯苓二两,赤小豆、车前子各一两。后三味煎汤代水,再煎余药服。治湿痰挟气阻滞胸腹而致的痰胀,腹胀轻减而喘肿未除者。
见《本草纲目》。为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朱纯嘏条。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苦寒药治热证,热象不减而反增,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真阴(肾阴)不足的虚热,应滋补肾阴,热象自除。参见壮水为主,以制阳光条。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小儿表里遍身俱热,日久不止,颊赤口干,大小便涩,谓之积热。乃内因乳食肥甘;外因重被厚棉,炉火侵迫所致。此内外蕴积之热,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见《本草汇言》。为野料豆之别名,详该条。
①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痠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
【介绍】:见李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