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疮疡清热法

疮疡清热法

疮疡内治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疮疡阳证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兼见发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脉数,舌红或绛,苔黄者,均可用寒凉药以清之。临证应有区别,热在气分者,用苦寒泻火法,如黄连解毒汤之类;热在血分者,用凉血清热法,如犀角地黄汤之类。

猜你喜欢

  • 桐子油

    见《本草纲目》。即桐油,详该条。

  • 疣子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七。即疣。详疣、千日疮条。

  • 古今医案按选

    书名。4卷。清·王士雄选辑书成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的医案,分类辑录,并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

  • 六经病

    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

  • 耳中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耳轮脚之中点处。直刺0.1~0.2寸。

  •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书名。简称《医书大全》(又作《医方大全》)。24卷。刊于1446年。明·熊宗立辑。本书是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共分病证68门。包括临床各科。每门又细分小类,每类之前有简要的

  • 胎漏黄水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 孙梦熊

    【介绍】:见何游条。

  • 欧希范五脏图

    书名。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041~1048),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这些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绘工宋景画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级

  • 阳中隐阴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必要时可反复施术。适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之症。本法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