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消法之一。又称消食导滞,或消导。消除食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用保和丸。
指纹淡红,隐而不露,多属虚寒。
【介绍】:清末医家。字轩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永淦作《伤寒问答》,并曾参《全体阐释》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
病名。指淋症之遇劳即发者。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其症可表现为小便淋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综合性医书。8卷。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卷1~2总论脉诀;卷3~4杂论医理;卷5~7内科杂证;卷
详血寒条。
出《楚辞·王逸注》。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素问·刺腰痛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王冰注:“郄中,委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