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痞

气痞

病证名。①指表邪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②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医方考·痞门》:“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即六朝之医所谓气膈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曰:脾主行气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初起可理气和营,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倘日久虚中挟实,兼见肢体懒倦,则宜健脾行滞,用枳实消痞丸等。参痞条。

猜你喜欢

  • 奶浆藤

    ①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通光散之别名。②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萝藦之别名。各详该条。

  • 清心牛黄丸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胆南星、黄连各一两,牛黄二钱,当归身、甘草、朱砂各半两。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临卧唾津咽下。治舌纵口角流涎不止,口目斜,手足痿软。

  • 髓黄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髓黄者,身体赤黄,四肢不举,肌肉战掉,鼻中出血,两脚疼闷,一手专安额上,身不壮热,爱冷处卧。”治用点烙法,内服地骨皮散。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髓黄,病人四

  • 四等丸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炒大黄、诃子皮、槟榔、木香各等分。为细末,酒煮曲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橘皮煎汤送下。治妇人痃癖气,心腹冷痛,饮食不消。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书名。22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 芍药知母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桂心、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炙甘草、麻黄、炮附子各三两(一方有白术、川芎、杏仁、半夏)。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空腹服。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

  • 灌溉中州

    自我推拿方法名。见《理瀹骈文》。即灌溉中岳法。见该条。

  • 生药库大使

    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主管该库事务。参见生药库条。

  • 四月子

    见《本草纲目》。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骨瘤

    病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一。因肾气不足,寒湿挟痰侵袭骨骼,以致气血凝聚于骨所致。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良性者症状多不明显,发展缓慢。恶性者病初隐痛,继则难忍,入夜尤甚,生长较速,肿块推之不移,坚硬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