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之一。指左右捻转补泻。见《针灸大成》。法以左转为顺,从子位转向午位,属阳,为补;右转为逆,从午位退向子位,属阴,为泻。女子则以阴为主,以右转为顺为补,左转为逆为泻。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
金代医官职称。为该院低等医官,位处同监之上、提点之下。参见御药院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一。即下搭手。见该条。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心热则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实则发热,烦渴,叫哭,喜仰卧,惊搐。治宜清心泻热,用泻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76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抄本中选录24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脾胃蓄痰,风火扰动而起。其唇或如口袋收撮,不能饮食。喉内风痰壅塞,或经一年发。治者用马齿苋汁洗唇……服防风通圣散,”或刺少商出血。若毒入心包,胸脘胀满,呼吸迫促,下
病名。清·汪喆《产科心法》:“产妇汗多发痉,俗谓产后惊风,实非风也,乃肝血空虚,不能荣筋,以致手足抽搐,有似中风之状,更有口噤咬牙,角弓反张,此气血大虚之恶候。”治法参见产后病痉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