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①病因六淫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与湿对。燥病易伤津液。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②阴津亏损时出现的内燥证候。参见内燥条。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三十六号益象方。桃仁(去皮尖)、红花、苏木各一钱,青皮八分,乌药四分,独活六分,白蒺藜(去刺,捣末)一钱二分。水煎服。治痧症血结不散。
又名疮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脓足浆回结靥之时,其疮蜡色或葡萄色,浆回结痂厚硬而色黑,随结随落,亦如起胀灌浆收靥之三、四次,相挨而落痂,其瘢微红,鲜明光莹,无赤黑,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阳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指妊娠临月,腹痛不甚,或时痛时止,或腹痛而腰不痛等,均非正产之候。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大凡生产自有时候,痛不甚者,名曰弄痛。”②《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妊娠临月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痛,非
即尿。了解小便性状及排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素问·痹论》:“胞痹者,……涩于小便。”参尿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素中。陕西三原人。撰有《伤寒辨证》(1678刊刻)、《痘疹辨证》(1678刊)等书。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疳湿。详该条。
古刺法。出《素问·缪刺论》,又称交经缪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本法与巨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郁血的络脉为主。用以治疗络脉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