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有头疽

有头疽

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临证有虚实之分。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参见陷证条。

猜你喜欢

  • 恶血

    ①证名。《素问·刺腰痛》:“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均指溢于经脉之外,积存在组织间的坏死血液,故又称“

  • 甘麦大枣汤

    见《金匮要略》。即甘草小麦大枣汤,见该条。

  • 黄腻苔

    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厚,如鸡子黄涂罩舌上,多为湿热结于中焦,或热邪与痰湿互结所致。宜清热化痰燥湿。

  • 彭浩

    【介绍】:明代医家。字养浩。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在杭州行医时,不为人所重视,后被张尹崑请到京师治病,名声大振。著有《伤寒秘用》、《杂病正传》等书,已佚。

  • 清浊

    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参见清气、浊气条。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

  • 唇风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 脚气八处灸

    灸治脚气的八个穴位。见《千金要方》。即风市、伏兔、犊鼻、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分三日灸之。

  • 贝母栝蒌散

    《医学心悟》卷三方。贝母一钱五分,栝蒌一钱,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水煎服。功能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治燥热伤肺,咳嗽痰黄,咯痰不爽,咽干喉痛。方中主以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辅以栝蒌清热涤痰而

  • 治疔汇要

    书名。又名《治疗大全》。2卷。清·过铸撰。刊于1896年。卷上为治疔总论,辨证及50余种疔症;卷下列治疗的方剂和药物。

  • 血虚厥

    厥证之一。因血虚所致。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赤水玄珠·厥证门》:“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黄柏、知母。”或用芎归养荣汤等。参见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