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丫疔
病名。出《治疗大全》。即手丫发。见该条。
病名。出《治疗大全》。即手丫发。见该条。
①呃逆之古称。《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参见呃逆条。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呕吐哕胃所主各有治平》:“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
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
见《太平圣惠方》。为马齿苋之别名,详该条。
方书。20卷。宋·沈括撰。约成书于1048~1077年。收集内、外、伤、妇产、儿、五官各科验方,并论述鹿、胡麻、鸡舌香等药功用。其中不少验方系当时疗效较高之新方,如至宝丹之治卒中昏厥,竹龙散之治消渴,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医醇賸义》卷二方。天门冬、紫河车、人参、茯神、黄芪、当归、丹参、柏子仁各二钱,白芍药一钱,远志(甘草水炒)五分,莲子(去心)二十粒。水煎服。治心劳,营血日亏,心烦神倦,口燥咽干。
出《灵枢·经脉》。即手厥阴心包络经。详该条。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
即指纹色淡。多属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淡红为虚寒,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
病名。为婴儿至儿童期所生的瘰疬。又名乳疬。多由先天虚损而致。症为瘰疬旋起旋消,或结核久而不化,或时大时小。治法:偏热者用灯笼草、野菊花和红糖少许煎服。偏寒者外用消肿散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