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即乳痈。旧说因儿吮乳熟睡,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而成。实则由于吮乳熟睡致伤或咬伤乳头而感染生痈。详乳痈条。
【介绍】:见钱国宾条。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表浅癣疾。《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疠疡者……人有颈边,胸前,腋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亦无痛痒,谓之疠疡风。”多由风邪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而成。好发于颈旁、
书名,4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1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2指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3~4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
【介绍】:清末医家。字烈三(立三)。江苏苏州人。曾任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诊病;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之《吴中医案》一书,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其内容包括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
即真阴耗损。可由于:①阳气偏亢,内灼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②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
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有如夏热转变为秋凉冬寒。一般由热转寒多因正气耗伤,属病情逆转。如热性病热极伤阴,阴竭而至阳脱,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见助道方服药须知条。
书名。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1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简略,但多经验之谈。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合刊出版。
病证名。指患麻疹而失音者。常见于小儿。多因小儿麻疹后肺胃余毒未尽,复感风邪,致失声不语,咳嗽等。治宜祛风邪,清解余毒。方用蝉蜕、牛蒡子、射干、桔梗、连翘、甘草、前胡及养阴清热药等。参见麻疹、瘖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