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

太阳

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前关当阳。本穴位置原载:“在外眥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眥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深层为颧颞神经,并有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图20)。②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注。《东医宝鉴》作大阳。即瞳子髎,见该条。③人体部位名。指颞颥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外后上方,当颧骨弓上方的部位。④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两额动脉,以候头角之气。⑤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文台稍上靠内侧处。《奇效良方》:“左太阳并口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参见文台、武台条。

图20

猜你喜欢

  • 汉方医药全书

    见皇汉医药全书条。

  • 寒湿困脾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瓜果,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侵,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苔灰白而滑,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祛寒,结合运

  • 黑滑红边舌

    舌边红而中有黑滑苔。为伤寒失汗,表热里寒而夹冷食结滞于胃,宜温中通下;夏月中暍见此舌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见《伤寒舌鉴》)。

  • 王荫陵

    【介绍】:清代医生。字本高。安徽下山坦人。精于外科及针灸,善疗痈疽,尝治走马疳、颈疽、喉痈等证,不数日即愈,因而名闻当地。

  • 风热惊啼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二卷。由风热内乘于心,以致心脏生热,精神不定,睡卧不安,因致惊啼。治以清心宁神为主,如牛黄清心丸;热重者,用导赤散加黄连、山栀之类。

  • 曹溪

    经穴别名。出《普济本事方》。即风府。见该条。

  • 阴独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主治足背肿痛,月经不调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敖氏伤寒金镜录

    书名。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其中以《摄生众妙

  • 人体部位名。即现代解剖学上所称的肱部。在肩下肘上部。见《灵枢·经脉》。或专指肱二头肌部。《类经图翼》:“肩髃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擦法

    推拿手法名。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作快速来回直线摩擦,使体表局部发热。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扭伤的肿痛、肌肉痉挛等症。《韩氏医通》:“凡小疾有痛处,即令壮夫揩擦至热,或按之拿之,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