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图经》。为旋复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初针灸医家。字芑斋。浙江慈溪人。工诗文,善书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幼年多病,每留心方术,长为医,以为去病神速,无过于针灸。而针刺、艾火,如审穴不慎必伤筋节、元气。故于“雷火针
出《本草纲目》。即小儿紧唇,详该条。
①养生学著作。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臞仙活人心方》。明·朱权(臞仙)撰。2卷。刊于14世纪末。卷上为养生法,内容包括治心、导引法(附图)、祛病延年六字法、保养精神及补养饮食等。卷下辑录玉笈二十六
出《外科启玄》卷八。即杨梅痘。见该条。
病名。多由心经火毒上炎所致。舌上生疔,继之舌忽然向上卷,喉紧烦渴疼痛,饮食难进。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疔条。
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定位。《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的变化。
【介绍】:明代医家。字履祥。休宁五城(今安徽休宁)人。弃儒学医,擅长针灸,在当地闻名。撰有《麻痘秘法》、《本草类方》等书,未见刊刻。
病证名。指劳欲过度,真阴亏损,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
【介绍】:战国时期杰出医家。约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本名秦越人,渤海鄚郡(今河北任邱)人。总结当时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出色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尤精于脉诊,被推崇为我国脉学的倡导者。为了适应实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