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便秘结

大便秘结

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燥门》。简称便秘。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难或三四天以上不大便者。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医学正传·秘结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硬,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谵语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医宗必读·大便不通》:“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二阴。愚按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则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误用硝黄利药,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若病证虽属阴寒,而脉实微燥,宜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燥,燥止勿加。如阴燥欲坐井中者,两尺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但煎理中汤,待极冷方服。或服药不应。不敢用峻猛之药者,宜蜜煎导之。”久虚者,如常饮食法,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妙法也。”《寿世保元·大便闭》:“大便闭结至极,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盐一小撮,和壳捣碎,置病人脐下一寸三分,以宽帛紧系之即通。”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详各条。

猜你喜欢

  • 树顶子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青子之别名,详该条。

  • 异痧杂证经验良方

    见急救异痧奇方条。

  • 瘀血短气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血病门》。指血阻于内致气机升降不利者。多因负重拼伤,或郁怒伤肝,血络瘀阻所致。证见胁下支撑作痛,呼吸困难,有短促感。形体羸弱,遇怒恼则胁痛加剧等。治宜化瘀为主,可用麦芽煎汤

  • 光菇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光慈菇之简称,详该条。

  • 背俞穴

    经穴分类名。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见表)。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②专指肺俞、心

  • 口眼歪斜

    证名。亦作口眼斜。《景岳全书·非风》:“口眼歪斜者,足阳明及肝胆经病。”详见口眼斜条。

  • 仁丹

    即人丹,见该条。

  • 阳邪风证

    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额板眉棱骨痛也……元气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张氏医通》卷八)。多种内外障眼疾均可出

  • 血滞腹痛

    病证名。指血行凝滞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呃,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瘀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或饮食不节、

  • 良姜

    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高良姜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