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治法

外治法

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简称外治,或名外取。外治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内经》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到东汉时期,张仲景记述了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多种外治法,为后世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自针灸形成专科后,外治的概念有所改变,近世论述外治法,多已排除针灸。外治法专著有以膏贴为主的《理瀹骈文》,以及清·邵存淦《外治寿世方》等。

猜你喜欢

  • 举、按、寻

    切脉指法。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轻指力而浮取为举,重指力而沉取为按,中度指力或移动手指寻找为寻。《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

  • 太虚

    指无垠的宇宙。《素问·五运行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源。”宋·张载《正蒙·太和篇》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 肉枣

    见《本草纲目》。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 膝关

    经穴名,代号LR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小腿前内侧,胫骨内踝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上部,阴陵泉穴后1寸处。另说“犊鼻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犊鼻下一寸二分,向里横开寸半,下直中都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书名,20卷,南宋时儿科著作,撰人佚名,刊于13世纪初。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年)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书中有方论百余篇,较系统地总结南宋以前的儿科学成就。论述了乳婴疾患以及与儿科有

  •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灵枢·九针论》:“左胁应春分。”古人喻人之形体与节气相应。左胁在节气与春分相应。

  • 山角骨伤

    病名。即颞骨部损伤。《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凡有跌打损伤……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治疗详见脑骨伤条。

  • 意舍

    经穴名。代号BL4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主治恶心,呕

  • 土柴胡

    ①见《陆川本草》。为牡蒿之别名。②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苦地胆之别名。各详该条。

  • 冬春感冒

    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①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②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