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痈

喉痈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包括咽喉各部所发之痈疡。因其发生之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喉关者名喉关痈;发于喉关里部者名里喉痈;发于喉之两旁者名夹喉痈;发于口腔上腭部者名上腭痈;发于颌下者名颌下痈;发于舌下如生一小舌样,连喉肿痛者名(chā插)舌喉痈;发于颏下正咽喉之外,内喉关不通,外形漫肿痛甚者,名外喉痛。详见有关各条。多因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邪毒之气上冲咽喉,或过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所致;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伤七情郁结成痈毒生喉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症见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均受累。全身可有寒热大作,发病迅速,痰涎壅盛,呼吸困难等。治宜疏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吹冰硼散,或脓熟时于高肿处以刀针刺破排脓。并以银花薄荷甘草连翘桔梗煎水漱口,经常保持口腔清洁。

猜你喜欢

  • 五崩

    病名。指崩下的血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脉经》:“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也。”详各条。

  • 陈良有

    【介绍】:见陈念祖条。

  • 寒湿腰痛

    病证名。腰痛之一。见《丹溪心法·腰痛》。又名湿冷腰痛。因寒湿着腰伤肾所致。《医学入门》卷五:“久处卑湿,雨露浸淫,为湿所着,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热物熨。不渴便利,饮食如故,肾着汤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

  • 王实

    【介绍】:宋代医家。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曾任信阳太守,为著名伤寒学家庞安时弟子。集各医家论证伤寒方论,编成《伤寒证治》,3卷。

  • 酒饼木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山小橘之别名,详该条。

  • 牙痈风

    病名。即牙痈。详该条。

  • 刘纯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宗厚(一作景厚)。先祖籍淮南,后于洪武年(1368~1398年)中移居咸宁(陕西西安一带)。精于医学,根据《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

  • 形体

    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脐下悸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 胸穴指压法

    推拿方法名。以手指按压胸部穴位进行治病的一种手法。所用胸穴大多是分布于胸部前面和侧面的敏感压痛点。适用于头痛、胸痛、腰痛、胃痛及软组织扭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