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疳

喉疳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①为疳生于咽喉。多由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而发;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受风热,或食炙博受毒而起。老者难愈、少者易痊。”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而成;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肾虚火旺,沸腾上部而发。”症见初觉咽嗌干燥、如毛草常刺喉中,或似异物塞喉,潮红疼痛,继之则疼痛增剧,腐溃,喉间上腭有黄白红点,多少大小不等,大如赤豆,小如芥子,四周绕似红晕,日久则腐烂,色灰白或色紫,腐衣叠若虾皮,腐臭、声音嘶哑,哕出甜涎,身发寒热。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喉疳初觉阴虚成,嗌干刺痛色淡红,肾火炎上金受克,破烂失音臭腐疼。”治法: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属胃热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属杨梅结毒者,宜解毒祛腐。用五宝散、或搜风解毒汤。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②《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猜你喜欢

  • 野火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属小儿丹毒之一。丹发赤斑如梅子,遍背腹或两腿上,痛如火烧。治宜泻黄散、凉隔散加减,外用消肿散或水调白及末涂之。

  • 白膜遮睛

    眼科病证。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黑睛生白色翳膜甚至遮障视力的证候。参见翳条。

  • 风寒外束喘

    病证名。指风寒外束,肺气壅阻不宣所致的气喘。《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

  • 程振辉

    【介绍】:见程门雪条。

  • 双补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水煎服。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溏泻。

  • 屈骨

    即曲骨。《千金要方》曲骨作屈骨。

  • 火劫

    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坏变。《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 牛黄青黛散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牛黄、青黛各五分,硼砂二钱,朱砂、人中白、龙骨各一钱,冰片二分。为细末,甘草煎汤漱口后,吹撒患处。治青腿牙疳,症见牙疳腐烂而腿肿色青者。

  • 五阅

    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麻疹作痢

    又名夹疹痢。因热毒未解,移于大肠所致。清·朱梦芬《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若因食积加以消食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如临床表现有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