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科
儿科的别称。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病情不易测,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故名。《幼科释迷》即使能言,亦可以“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以假乱真。因此,医生必须详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儿科的别称。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病情不易测,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故名。《幼科释迷》即使能言,亦可以“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以假乱真。因此,医生必须详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冬春之季,风邪犯肺而致的喘嗽。症见恶寒,或微热,咳嗽气急。治宜疏风宣肺。用止嗽散加减。
书名。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1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简略,但多经验之谈。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合刊出版。
又称嗳气。出《素问·脉解篇》。《景岳全书·杂证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详嗳气条。
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者,俗呼为害白眼。其证不红不肿,沙涩疼痛,多生红丝赤脉,乃脾肺络伤湿热,兼气分伏火上冲所致。”详白眼痛条。
见《此事难知》卷上。即心、肝、脾、肺、肾、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胞(胞宫)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系指咽喉不适,或干、或痛、或异物感,呼吸吞咽均感不适。为多种咽喉疾患之常见症状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府藏冷热不调,气上下哽涩,结搏于喉间,吞吐不利,或塞或痛。故言咽喉不利。”有虚实之别。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又名胃疽。指生于脐上四寸中脘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介绍】:见钱秀昌条。
指面部泛现干枯焦黑的病色。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多由阳明气衰,气血失荣所致。可见于久病及老衰患者。《医碥·面》:“面焦,胃脉衰。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