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疮

口疮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猜你喜欢

  • 日晡所

    指申时。《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十二时条。

  • 蜜父

    见《本草纲目》。为梨之别名,详该条。

  • 张遂辰

    【生卒】:约1589~1668【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卿子。祖籍江西,迁居杭州。年轻时体弱多病,医治无效,于是查阅古今医书,钻研医术,不仅治愈己病,且行医当地,很有名声,四方求治者很多,以致后人称他

  • 寒气呕吐

    病证名。指呕吐因胃气素寒,复感寒邪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寒气呕吐之症,偶遇寒冷,顿发呕吐,胸前绵绵而来,身无内热,小便清白,大便通顺。”脉多弦紧,或迟缓,或沉细,甚者沉伏。治宜散寒温胃。宜用姜桂

  • 敛肺止咳

    收涩法之一。治疗久咳肺虚的方法。症见咳呛日久,痰少、呼吸迫促、自汗、口舌干燥,脉虚数,用五味子汤(党参、五味子、麦冬、杏仁、橘红、生姜、红枣)。

  • 三角灸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即疝气穴。见该条(图10)。图10

  • 荜拨根

    出《本草拾遗》。又名荜拨没。为胡椒科植物荜拨Piper longum L.的根。辛,温。温中,降逆,破滞气。治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阴汗,妇人宫冷无子。煎服:1.5~3克。本品含胡椒碱

  • 宣通水道

    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适用于咳嗽气喘而兼有水肿者。患者浮肿在上半身和面部严重,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脉浮滑。可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

  • 李菩

    【介绍】:清代医家。字东白,号梅山。浙江绍兴人。长于儿科,尤专于痘疹。认为王肯堂之《幼科证治准绳》博而太繁,学者难于检阅,遂据之于1701年撮其要而编成《痘疹要略》一书。论治注重辨别证之虚实和小儿禀赋

  • 小儿肛痒

    病证名,小儿肛门瘙痒。多因嗜食甘肥,大肠湿热积滞,日久生虫蚀于肛门所致。瘙痒以夜间尤甚并有啼哭不眠等症,见于蛲虫病等,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四味肥儿丸加蚕砂、鹤虱、白藓皮之类。亦可用苦楝皮、使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