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双松子风

双松子风

病名。多由上焦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子风,两边生者名双松子风。治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可选用紫地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

猜你喜欢

  • 胎热丹毒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胎毒发丹、赤游风。小儿丹毒之一,系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初发赤肿光亮。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由腹、背传四肢者顺

  • 没石子

    出《子母秘录》。即没食子,详该条。

  • 耳脓

    病名。《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聤耳条。

  • 不更衣

    指不大便。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注解伤寒论》卷五:“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不更衣,则胃中物不得泄,故为内实。”参见便秘条。

  • 本草征要

    药物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刊于1637年。本书原系《医宗必读》卷3~4。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类,共352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

  • 胁痛

    证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赤水玄珠》卷四:“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痰饮,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

  • 挤拧疗法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外治法。因常用于治疗痧症,又称扭痧、拧痧、提痧、挤痧。按不同病情在太阳、印堂、大椎或颈侧以及华佗夹脊等处,用两指腹或屈曲两手指关节挤拧至皮下出血。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作用。适用于中暑、

  • 慢痧

    痧证之一。指痧毒滞结脏腑经络而慢性发作的病证。《痧胀玉衡·慢痧必须速治》:“痧若紧者,只在顷刻。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此诚痧之慢矣。……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

  • 西瓜翠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西瓜皮,详该条。

  • 肠窟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腹结,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