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发热面赤,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痰喘不已。诊其六脉俱伏,反无热象。治以疏风而热不除,豁痰而痰不消,定惊而惊益甚者,属痧胀。视其腿弯、肘弯有痧筋,用消毒三棱针刺之,紫黑毒血流出自愈(《痧胀玉衡
恶寒战栗。《素问·风论》:“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复溜,见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小溪。四川岳池人。幼多羸疾,弃儒习医。医术日精。撰有《家藏蒙筌》18卷(1836),汇集脉学、诸科病证及本草药性等以普及医学知识。另有《医学入门》8卷(1857)。子迪哲、孙光海
症名。《审视瑶函》:“此症乃目之白睛忽变青兰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
指受孕后至分娩前的整个怀孕时期。
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阴脏。详该条。
【介绍】:唐代民间医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采集售卖药物,在群众中很有信誉。当时长安流传“人有义声,卖药宋清”。柳宗元曾为宋氏作传,称赞其不慕名、不为利的可贵品质(参见《柳宗元集》)。
即导法。详该条。
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详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