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中草药》。为麦斛之别名,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即覆盆子,详该条。
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指枯黄失泽的颜色。喻脾的真脏色。多见于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肝硬化、肝癌后期等。参见真脏色条。
《疫喉浅论》卷下方。鲜金银花、连翘、犀角、栀子、黄连、牛蒡子、玄参心、人中黄、马勃、薄荷、绿豆衣、板蓝根。水煎频服。治疫喉腐烂,灼热汗少,神烦痧隐,口渴,面赤项肿,脉弦数,舌苔干黄。如便秘,加大黄。
泛指阳明气血升降顺逆的失调或上下生理平衡的改变。脏腑气化过程各有其升降上下的动势,升与降、上与下又相互调济,反之则病。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
表里同病类型之一。症见汗出恶风、气弱少言、头晕心悸、四肢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嫩,脉象细弱。可因体质素虚,误汗虚表而致,也见于大病后气血两虚患者,宜气血双补调治。
《传信适用方》卷二引陆子寿方。鹿茸(酥炙)半两,炒远志、炒菖蒲、炒茯神、炒酸枣仁、炒干地黄、炒当归、人参、炒白术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人参汤送下。功能养心肾
见《陆川本草》。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L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头肌的外缘,肱桡肌的起始部;或于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
书名。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17世纪初期。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10分述各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解放后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