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邪气羁留心包,阻蔽神明而致昏迷惊厥,持续多天不醒的病变。多与病邪夹痰有关。宜结合化痰开窍治疗。
病证名。一作酒积泻。《不居集·泄泻》:“酒积泄,饮酒太多,清晨作泄,或五更腹痛,泄下黄赤,此酒湿入脏所致,非肾虚者比也。”参见酒积五更泄泻条。
和法之一。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如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用蒿芩清胆汤。
见《闽产录异》。为柚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阴部下脱之物如蘑菇状,称为阴菌。即阴挺。详该条。
证名。指病邪盛实,反现虚弱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神志沉默,身寒肢冷,目睛昏花,脉沉伏或沉涩等。《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至如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
见医学摘粹条。
【介绍】: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
骨名。指蝶骨大翼颞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扶桑骨,即两额骨傍,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病名。出《增辑验方新编》。即羊毛疔。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