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粪箕笃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痈疽》。即肩疽。见该条。
解剖名。又名泪窍。《银海精微》:“大眦有窍,名为泪堂。”指上下眼弦鼻侧端之小孔窍,今称泪点,为泪液排泄通道之起点。即泪小管的开口。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茯苓、泽泻、白术各二钱,生姜三片,灯草二十茎。水煎服。治冒暑作泻。
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夜啼由客忤所致者。其症患儿于忽受外界刺激之后,面色变易不定,气郁如怒,睡中惊惕作啼,口吐青白沫,反侧瘈疭,状如惊癎,但眼不上窜。治法见客忤条。
出《名医别录》。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方。①薏苡仁、桔梗、麦门冬各三两,败酱草、牡丹皮、甘草、生姜、茯苓各二两,丹参、芍药各四两,生地黄五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肠痈。②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冬瓜仁
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由惊恐或劳心过度所致。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胸膈隐隐牵痛,懊憹嘈杂。治宜补心养营,方如茯苓补心汤、五神汤、天门冬汤等方,以及丹参、麦冬、山药、当归、生地等药。参见失血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