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托名雷公的药物学著作。4卷(一作2卷)。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陶弘景认为本书在药物主治及品种方面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此外,还收载了一些新的药物,并论及药物的佐使相须。原书已佚。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芫荽子之别名。详该条。
舌体肿胀而增大。即舌肿,参见该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出明·万全《幼科发挥》。《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作白虎候。并载“其状身微热,有时啼唤,有时小冷,屈指如数,似风痫,但手足不瘈疭耳。”明·万全谓为客忤之轻证。
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
见手五里条。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原注为申脉穴,今从此说。又“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为劳宫穴。《千金翼方》又曰为间使穴。
开,祛表里之邪;提,升清气。属解表清里法。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热也盛的病证。如病人原有表证,过早服泻下药,致病邪下陷导致热泻,同时并见身热、口渴、喘而汗出等症。处方中解表药与清里药同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介绍】:见刘若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