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浊证之一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多由思虑太过,伤及心神所致。症见小便浑浊,或赤或白,精神恍惚,恐怖,健忘,心悸怔忡,心烦少寐,梦遗等。治宜养心安神。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
指加强胃的消化功能的方法。胃主纳食,以和降为顺。健胃常结合降气行气。如丁香、白豆蔻、砂仁、川朴、陈皮等。挟湿浊,可加芳香化湿药;挟食滞,可加消食导滞药;兼气虚,可加健脾益气药。
自汗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多由湿邪阻遏所致。《证治汇补》卷三:“伤湿自汗,困倦身痛,天阴转甚,声如瓮出。”治宜健脾化湿,可用防己黄芪汤、术附汤。亦有湿火熏蒸而致者。《丹溪心法·自汗》:“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叶小峰《本草再新》。即莲子心,详该条。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受孕数月,或寒气客于肠胃,或水饮停于胸腹,致伤冲任二经血脉。四肢浮肿,腹臌胀大,弹之空空然有声、重按则肌肤凹陷,移时乃平,久则胸满气喘、胃纳不思,病将成蛊,胎气通窄不安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风寒表邪郁阻经络,营卫失调,或因失血过多,筋脉失养所致。症见经行时或经行前后,身体疼痛发热恶寒。若身痛而胀,无汗者为表实,宜发散表邪,用麻黄四物汤;若发热恶寒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苦木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土儿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