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邪

伏邪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唇口

    即唇。详该条。

  • 马骝藤果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山橙之别名,详该条。

  • 陈斗岩

    【介绍】:见陈景魁条。

  • 气针丸

    《奇效良方》卷二十六方。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大黄各四两,牵牛子(取头末,半生,半炒)半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煎汤送下。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心胸刺痛拒按,六脉沉伏

  • 医痊郎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 毒气

    即疫疠之气。见疠、戾气各条。

  • 汪朴斋

    【介绍】:见汪哲条。

  • 水浮钱

    见《福建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 五神

    五种精神活动,即神、魄、魂、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素问遗篇·本病论》:“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参见五脏所藏条。

  • 风黄疸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夫风湿在于府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即小便或赤或白,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为风黄疸。”参见黄疸有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