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食不消

乳食不消

病证名。见《小儿药证直诀》。即小儿伤积。《活幼心书》:“小儿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馊臭,此为沉积所伤。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物难消化,留而不去,遂成其积,积败为痢。”至于乳食不消的治则,务以消积勿过攻伐,调补勿过温竣为要旨。参乳滞、调脾胃条。

猜你喜欢

  • 唇腆(tiǎn 忝)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唇肿粗厚。

  • 脪(xìn 信)露丸

    《类证治裁》卷八方。莪术、三棱各一两(各用酒浸,巴豆三十个切,炒上二味,去巴豆),干漆(炒,烟尽)、川乌各五钱,硇砂四钱,青皮、雄黄(另研)、茴香(盐炒)、炮穿山甲各三钱,轻粉(另研)一钱,麝香五分。

  • 肉龟

    病名。①《疡医准绳》卷四。即黄瓜痈。见该条。②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发际疮之别称。见该条。

  • 掌中热

    证名。指两手掌中有发热感觉。常为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灵枢·经脉》:“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 面黑子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又名黑痣、黑子。由肾经浊气滞结皮肤而成。多发于面部。呈黑褐色之扁平隆起,散在分部,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有时表面可生硬毛;对生长迅速,或突然增大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有恶变

  • 热疝

    病名。指因火邪积聚于阴分所致的疝症。《景岳全书》卷三十三:“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参见疝条。

  • 指寸法

    以患者本人手指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故名。《备急千金要方》:“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需精思商量,准而折

  •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专著。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原书共10卷。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5卷本,流传较广。其卷1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

  • 太冲

    经穴名,代号LR3。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

  • 宝金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猪羊靥(暖水洗,去脂膜)十对,海藻、海带各二两,琥珀、麝香、木香、丁香各二钱半,珍珠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睡前热酒送下。治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