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国医学通史>八、儿科学

《中国医学通史》八、儿科学·

(一)小儿腹泻病

我国对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四季分明,腹泻发病各季度,各月发病不尽相同,通过历年资料显示我国腹泻发病,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为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另一高峰是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九十年代以来,一般性细菌性腹泻显著下降,而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却有增加趋势。据302医院报道5年中沙门氏菌感染增加5倍。其中鼠伤寒及婴儿沙门氏菌感染,成为当前儿科关注的问题。

腹泻的治疗,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成功的解决了小儿腹泻脱水的液体疗法,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八十年代初又大面积推广使用了ORS液病法。我国治疗腹泻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肠道正常菌群紊乱,使腹泻迁延或加重。现在一致认为有70%左右的水样便腹泻为病毒产毒素细菌引起的,可以不用抗生素,可采用液体疗法,中药等综合疗法。抗生素仅适用于粘液,脓血便的患儿。

八十年代初兴起的群体行为科学是控制小儿腹泻病的好办法。我国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小儿腹泻预防研究取得成功。

(二)小儿肾脏病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死率在五十年代初期在30%以上,以后由于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有效地控制继发感染,又采用了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较长期随访,病死率已下降到10~17%。七十年代以来,在加用免疫抑制剂(最常用的是环磷酰胺)的部分病例,病死率又进一步下降到3%以下。

1975年5月召开了儿科肾脏疾病科研协作组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协作组织。制订了“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981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小儿肾脏疾病科研协组第二次会议,对1979年方案进行了修改。为以后统一诊断和分型,开展发病情况调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小儿血液病

缺铁性贫血

中央卫生部自1986年5月颁发了《小儿四病防治方案》,其中包括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根据全国小儿营养性贫血防治研究协作组12个省市32,940名小儿调查,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