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儒门事亲>二火类

《儒门事亲》二火类·

凡小儿疮 瘾疹,麸疮丹 等疾,如遇火胜时,荧惑乱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解之。升麻汤味辛性温,《内经》曰∶积温而成热,是谓重火。止可以辛凉之剂解之。如遇平时,可以辛温。盖平时无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审察病机,甚者亦不可以辛温。但发散之后,便以凉膈散加当归,及白虎汤、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汤、调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疮 ,首尾俱不可下。皆误矣。岂不闻扬汤止沸,不如抽薪。《内经》曰∶五寅五申之岁,多发此病者,盖明相火之所为也。又曰∶少阳客气胜,丹疹外发。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王太仆又谓∶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岂可便用辛温发散乎?致热势增剧,渐成脏毒下血,切牙发搐,大热明矣。如白虎加人参,凉膈散加当归桔梗,勿问秋冬,但见疮疹,用之神良。

凡小儿疮 瘾疹,麸疮丹 斑毒之后,脏毒下血,《内经》曰∶少阳客气胜,则丹 疮疹发于外也。盖余热不解,故脏毒下血。治以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膈散,临证选而用之。所谓白虎,旧说秋冬勿用,皆误也。但有此症便用之。盖其证属相火故也。大人亦同。

凡小儿丹瘤浮肿,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热之毒也。可用磁盘拨出紫血,其病立愈。如不愈者,后用凉膈散加大黄芒硝,利三、五行为妙;次用拔毒散,扫三、五度必愈矣。《经》曰∶丹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儿有赤瘤暴肿,可先用牛黄通膈丸泻之;后用阳起石散敷之,则肿毒自消。如不消,可用针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儿甜疮久不愈者,俗呼为香疮是也。多在面部两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成膏,子卧涂之,不过三上则愈矣。小儿并母,皆忌鸡、猪、鱼、兔、酒、醋动风发热之物。

如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儿面上疮;谓眉炼疮,耳上谓之辙耳;足上疮谓之靴癣。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谬名也。《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乃血热剧而致然也。或谓《内经》曰∶大概不可使热,以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 针刺之出血。一刺不愈,当复刺之;再刺不愈,则三刺必愈矣。《内经》曰∶血实者决之。眉炼不可用药敷之,以其疮多痒,痒则爬矣,药入眼则目必损矣。

凡小儿牙疳齿龋者,是龈腐烂也。下牙属手阳明大肠之经,燥金为主;上牙属足阳明胃经湿土,上下是肠胃二经也。或积热于内,或因服银粉、巴豆大毒之药,入于肠胃,乳食不能胜其毒,毒瓦斯循经而至于齿龈、牙缝嫩薄之分,反为害也。可以麝香、玉线子治之。乳母临卧,常服黄连解毒汤一服,牙疳病则愈矣。

凡小儿身热,吐泻腹满,不进饮食,可急与牛黄通膈丸,下过四、五行,则自愈矣。盖乳食便属水,甚则成湿,以治湿法治之,用燥热之药非也。

凡小儿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与益元散各停,用新汲水调下三、二钱,频服,不拘时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属火,凉膈通圣等散治之。用者勿轻,非深于造化者,未易此语。

凡小儿、大人,小便不通,《内经》谓三焦约。约者,不行也。可用长流水煎八正散,时时灌之,大、小便利则止。若不因热药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热药而燥剧至此者,非惟难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调益元散,送通膈丸。

凡小儿久泻不止,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者,泄泻清白,时时撮痛,乳癖不化。可用养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日进三服则愈。益黄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或误用巴豆杏仁硫黄、腻粉之药。若用此药,反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若治之,用分阴阳,利水道,最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