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医鉴>面病

《古今医鉴》面病·

难经》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盖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故令面耐寒也。一云∶手只六阳之经,虽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经,起鼻交额中,入齿中,侠口环唇,倚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穴,或其胃中风热,或风热乘之,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风刺瘾疹,或面热面寒,随其经证而治之。

升麻黄连汤 治面热。升麻(一钱半)葛根(一钱半)白芍(七分半)川芎(四分半)白芷(二分)薄荷(三分)荆芥(三分)苍术(八分半)黄连(五分,酒洗)黄芩(六分,酒洗)犀角(四分半)甘草(五分)

上锉一服,水煎,食后服。升麻白芷汤 治面唇紫黑,乃阳明经气不足也。升麻(一钱)葛根(一钱半) 芍药(三分)防风(一钱)白芷(一钱)苍术(三分)黄(七分)人参(七分)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宜早饭后,午时前,取天气上升于中,使阳易达于面也。连翘散 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连翘川芎白芷黄连苦参荆芥贝母甘草白皮栀子上锉,水煎,食后临卧服。

清上防风汤 清上焦火,治头面疮疖,风热毒。防风(一钱)荆芥(五分)连翘(八分)栀子(五分)黄连(五分)黄芩(七分,酒炒)薄荷(五分)川芎(七分)白芷(八分)桔梗(八分)枳壳(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加竹沥尤效。姜黄丸 治头面肿大疼痛,并喉痹。僵蚕(一两)大黄(二两)

上为末,姜汁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井水入蜜少许,研,徐徐食后呷服。苦参丸 治肺风皮肤瘙痒,或生瘾疥癣,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忍者,连胸胫脐腹,及近隐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苦参(一斤,为末) 皂角(去皮,并子)

上用水一斗,将皂角浸揉去浓汁,滤去渣,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荆芥薄荷酒下,惟酒下亦可。麦门冬膏(黄宾江) 治面上肺风疮。麦门冬(去心,一斤)橘红(去白,四两)

上用水煎汁,熬成膏,入蜜二两,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每服五匙,滚水化开,食后服,夜将后春容散擦之。

春容散(黄宾江)

附子(六钱) 枯矾(三钱)硫黄(五钱) 黑铅(炒枯,三钱)密陀僧(二两)轻粉(一钱) 黄丹(飞过,一钱)麝香(二分)

上为末,先将冷水擦红处,湿后以末药擦之,不可擦破,忌酒色、恼怒。

玉容散 治面生 ,或生小疮,或生痉痱、粉刺之类,并皮肤瘙痒,能去垢腻。

皂角(三斤,去皮)升麻(八两)楮实子(五两)甘松(五钱) 三奈(三钱)砂仁(连皮,五钱)天花粉(一两)白芷(一两) 白芨(一两)糯米(一升,另研) 白丁香(五钱,须腊月收者)绿豆(一两,另研)

上为末,和匀,量用洗面,不惟馨香,亦且去垢。一方加藿香五钱,樟脑一钱,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清晨洗面最奇。

如玉散(宗橘泉)〔批〕(按此方治外之剂) 治面上一切酒刺、风刺、黑靥斑子。白芷藿香牙皂(去皮、子,各一钱)甘松三奈 水泽 白丁香(另研,各一钱)天花粉茯苓(各一钱半)杏仁(去皮,另研)细辛蜜陀僧(各一钱)樟脑(五分,另研) 白芨(少许)

上为末,临卧用津唾调,或乳汁调,敷面上,明早温水洗去,其面如玉。

治抓破面皮。

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搽患处,更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