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吴鞠通医案>暑温

《吴鞠通医案》暑温·

甘 二十四岁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细生地(六钱)知母(五钱) 银花(八钱) 元参(六钱)连翘(六钱) 生甘草(三钱)麦冬(六钱)竹叶(三钱) 生石膏(一两)

煮三碗,分三次服。牛黄丸(二丸),紫雪丹(三钱)。

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症。连翘(三钱)竹叶(三钱) 银花(三钱) 生石膏(六钱) 细生地(五钱)甘草(钱半)知母(三钱)麦冬(五钱连心)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四钱)。

周 五十二岁 壬戌年七月十四日 世人悉以羌防柴葛,治四时杂感,竟谓天地有冬而无夏,不亦冤哉!以致暑邪不解,深入血分成厥,衄血不止,夜间烦躁,势已胶锢难解,焉得速功。

芦根(一两) 丹皮(五钱)荷叶边(一张)羚羊角(三钱) 元参(五钱)杏仁(三钱)桑叶(三钱)滑石(三钱)犀角(三钱) 细生地(五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 厥与热似乎稍缓,据云夜间烦躁亦减,是其佳处;但脉沉弦细数,非痉厥所宜,急宜育阴而恋阳,复咸以止厥法。

生地(六钱) 元参(六钱)麦冬(八钱连心) 生白芍(四钱)桑叶(三钱)羚羊角(三钱) 丹皮(三钱)犀角(三钱) 生鳖甲(六钱)

日服二帖。

十六日 脉之弦刚者,大觉和缓,沉者已起,是为起色;但热病本属伤阴,况医者误以伤寒温燥药五六帖之多,无怪乎舌燥如草也。议启肾液法。

元参(一两) 丹皮(五钱)桑叶(二钱)犀角(三钱)天冬(三钱)麦冬(五钱)沙参(三钱) 银花(三钱) 生鳖甲(八钱)

日服三帖。

十七日 即于前方内加∶连翘(钱半) 鲜荷叶边(三钱) 细生地(六钱)

再按∶暑热之邪,深入下焦血分。身半以下,地气主之。热来甚于上焦,岂非热邪深入之明征乎?必借芳香以为搜邪之用。不然,恐日久胶固之邪一时难解也,则真阴正气日亏一日矣,紫雪丹之必不可少也。

紫雪丹(钱半) 分三次服。

十八日 厥已回,面赤,舌干黑苔,脉洪数有力,十余日不大便,皆下证也。人虽虚,然亦可以调胃承气小和之。

大黄(五钱) 元明粉(三钱,冲) 生甘草(三钱)

先用一半,煎一茶杯,缓缓服,俟夜间不便,再服下半剂。(服前方半剂,即解黑大便多许)。便后用此方∶

白芍(六钱) 大生地(一两)麦冬(一两) 生鳖甲(一两)

十九日 大下宿粪如许,舌苔化而干未滋润,脉仍洪数,微有潮热,除存阴无二法。

白芍(六钱)沙参(六钱) 炙甘草(三钱)麦冬(六钱) 丹皮(四钱)牡蛎(五钱)天冬(三钱) 大生地(一两)鳖甲(五钱)

日服二帖。

二十一日 小便短而赤甚,微咳,面微赤,尺脉仍见数洪象,议甘润益下,以治虚热,少复苦味,以治不尽之实邪。且甘苦合化阴气而利小便也。按∶甘苦合化降气利小便法,举世不知,在温热门中诚为利小便之上等法。盖热伤阴液,小便无由而生,故以甘润益水之源;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为邪热所助,故以苦药泻小肠而退邪热。甘得苦则不呆腻,苦得甘则不刚燥,合而成功也。

甘草(四钱) 生鳖甲(八钱) 生白芍(六两) 元参(五钱)阿胶(三钱)麦冬(六钱)麻仁(三钱) 丹皮(三钱)沙参(三钱)黄连(一钱)

二十二日 已得效,仍服前方二帖。

二十三日 复脉复苦法,清下焦血分之阴热。

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麦冬(五钱) 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 丹皮(五钱)麻仁(五钱)天冬(二钱) 元参(三钱)

日服二帖。

王 三十八岁 癸亥六月初三日 暑温舌苔满布,色微黄,脉洪弦而刚甚,左反大于右,不渴,初起即现此等脉症,恐下焦精血之热,远甚于上焦气分之热也。且旧有血溢,故手心之热又甚于手背。究竟初起,且清上焦,然不可不免知其所以然。连翘(二钱) 豆豉(钱半) 细生地(钱半) 丹皮(二钱) 银花(二钱) 生甘草(一钱)藿梗(一钱) 元参(钱半)薄荷(三分)牛蒡子(钱半)白茅根(二钱)麦冬(二钱) 苦桔梗(一钱)

初六日 热退大半,胸痞,腹中自觉不和。按∶暑必挟湿,热退湿存之故,先清气分。连翘(二钱) 豆豉(二钱)杏仁泥(二钱) 银花(钱半) 生苡仁(三钱) 白扁豆(二钱)藿梗(三钱) 白通草(八分)郁金(二钱)滑石(钱半)

日二帖。

初七日 病退,六腑不和。

藿梗(三钱)郁金(一钱)半夏(二钱) 浓朴(二钱) 豆豉(二钱) 生苡仁(三钱) 广皮炭(一钱)滑石(三钱)

初八日 向有失血,又届暑病之后,五心发热,法当补阴以配阳;但脉双弦而细,不惟阴不充足,即真阳亦未见其旺也。议二甲复脉汤,仍用旧有之桂、参、姜、枣。

白芍(四钱)阿胶(二钱)麦冬(三钱) 麻仁(二钱) 炙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沙参(三钱) 大生地(四钱) 生牡蛎(五钱)桂枝(二钱)大枣(二个)生姜(二片)

又丸方

八仙长寿丸,加麻仁白芍蜜丸,每日三服,每服三钱。

马 三十八岁 癸丑年六月初六日 暑热本易伤阴,误用消导攻伐,重伤阴气,致令头中、耳中,鸣无止时,此系肝风内动。若不急救肝肾之阴,螈 热厥至矣。

白芍(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鳖甲(五钱) 大生地(六钱)麦冬(五钱) 生牡蛎(五钱) 丹皮(三钱)桑叶(三钱) 茶菊炭(二钱) 麻仁(二钱,便不实去此)

服四帖。

十二日 外邪虽退,无奈平素劳伤太过,虚不肯复,六脉无神,非参不可。沙参(三钱) 大生地(六钱)阿胶(三钱) 元参(六钱) 麻仁(三钱) 生鳖甲(六钱)麦冬(六钱) 生白芍(六钱) 炙甘草(四钱)

得大便后,去元参,加牡蛎(三钱)人参(三钱)桂枝大枣(二枚)生姜(一片)

七月初六日 病后饮食不调,又兼暑湿着里,腹中绞痛,痛极便溏,脉微数,欲作滞下,议芩芍法,夺其滞下之源。黄芩炭(一钱二分) 小茴香炭(八分) 广木香(一钱) 浓朴(二钱) 焦白芍(钱半)黄连炭(八分) 炒广皮(钱半)枳实(一钱)神曲炭(二钱)山楂炭(钱半)

一二帖后腹痛除,仍服复脉汤服十余帖。

荣 十五岁 乙丑六月十一日 暑温挟痰饮怒郁,故脉芤身热而胁痛,误用足六经表药,烦躁不宁,六日不解,至危之证。

香附(三钱)旋复花(三钱)连翘(二钱) 藿梗(三钱) 生石膏(四钱)杏仁(三钱)薄荷(一钱)郁金(二钱)

每帖煮两杯,分二次服。三时一帖,服二日大见效再商。

十三日 于前方内加∶

橘叶(二钱) 鲜荷叶边(一张)芦根(五钱)

暑伤足太阴,发为 胀,渴不欲饮,饮则呕,身微热,舌白滑,肢逆,二便闭塞,病在中焦居多,以香开六腑浊气为主。半夏(五钱) 藿梗(三钱) 广皮(二钱)枳实(三钱) 浓朴(四钱) 生香附(三钱)郁金(二钱) 生苡仁(三钱)白蔻仁(二钱) 杏泥(三钱)旋复花(三钱)

煮两杯,分二次服。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孙 四十五岁 乙丑六月初六日 头痛,左关独高,责之少阳内风掀动,最有损一目之弊。

若以为外感风寒,则远甚矣。议清少阳胆络法。再此症除左关独高,余脉皆缓,所谓通体皆寒,一隅偏热,故先清一隅之热。《金匮》谓先治新病,旧病当后治也。羚羊角(二钱) 苦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薄荷(六分) 丹皮(钱半)桑叶(钱半)菊花(钱半) 刺蒺藜(一钱) 勾藤勾(一钱) 鲜荷叶(半张)

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初八日 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关左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浓而滑,胸中痞闷,暑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热。

生苡仁(五钱)郁金(三钱)旋复花(三钱) 藿梗(三钱)杏仁泥(五钱)白蔻仁(二钱,连壳)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茯苓皮(三钱)滑石(六钱)通草(一钱)

头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初九日 诸症俱减,舌白未除,中湿尚多,议进法于前方内加∶

加生苍术(三钱)草果(一钱)

王 二十八岁 初三日 暑伤两太阴,手太阴之证多,一以化肺气为主。杏仁泥(五钱) 鲜荷叶(一钱) 银花(三钱) 蔻仁(二钱,连皮)连翘(三钱)滑石(八钱) 生苡仁(五钱) 浓朴(三钱) 白通草(一钱)藿香叶(一钱) 白扁豆花(一枝)

煎二杯,分两次服。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四日 两太阴之暑症,昨用冷香合辛凉,暑中之热,已退其半,但里湿与热未克即除,故大便红水,胸中痞闷。杏仁泥(三钱) 生苡仁(五钱) 藿梗(三钱)泽泻(五钱)白蔻仁(钱半)滑石(六钱)浓朴(三钱)猪苓(五钱)郁金(二钱) 白通草(二钱)茯苓皮(三钱)

煎三杯,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五日 舌苔白浓,腹甚不和,肠鸣泄泻,聚湿尚多,急宜分泄。

生苡仁(六钱)白蔻仁(三钱)泽泻(五钱)半夏(五钱) 藿梗(三钱)茯苓皮(六钱)椒目(五钱) 广皮(三钱)滑石(六钱)苍术(三钱) 浓朴(三钱)

水八碗,煎取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广 二十四岁 七月二十二日 六脉洪大之极,左手更甚,目斜视,怒气可畏,两臂两手,卷曲而螈 ,舌斜而不语三四日,面赤身热,舌苔中黄边白,暑入心包胆络,以清心胆之邪为要,先与紫雪丹。桑叶(三钱)羚羊角(三钱) 细生地(五钱)连翘(五钱,连心)竹茹(三钱) 银花(五钱) 丹皮(三钱) 嫩荷叶(一张)天冬(三钱)麦冬(五钱)犀角(三钱)

煮四杯,分四次服。碧雪丹(三钱) 凉开水调服。以神清热退为度,不清再服三钱,虽三四次,均可服。

二十三日 肝热之极,加天冬凉肝,于前方加∶天冬(三钱) 紫雪丹仍照前调服。

二十四日 暑入心胆两经,与清心络之伏热,已见小效,仍用前法而进之。犀角(五钱)连翘(四钱) 细生地(五钱)羚羊角(三钱) 银花(三钱) 茶菊花(三钱)麦冬(五钱)桑叶(三钱) 丹皮(五钱)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加鲜白扁豆花(一枝) 鲜荷叶边(一枚)黄连(钱半)黄芩(三钱)

二十六日 暑入心胆两经,屡清二经之邪,业已见效。今日饮水过多,水入微呕。盖暑必夹湿,议于前方内去柔药,加淡渗。犀角(二钱)茯苓皮(五钱) 黑山栀(三钱)茵陈(三钱)荷叶边(一钱)桑叶(三钱)银花(三钱)羚羊角(三钱)黄连(一钱)连翘(三钱)黄柏炭(二钱) 生苡仁(五钱)

二十七日 暑热退后,呕水,身微黄,热退湿存。茵陈(三钱)杏仁泥(三钱) 白通草(一钱) 银花(三钱)白蔻皮(二钱)连翘(三钱)生苡仁(五钱)黄柏炭(二钱)茯苓(五钱,连皮) 黑山栀(三钱)

服二帖。

二十九日 热未尽退,舌起新白苔,胸痞。暑兼湿热,不能纯治一边。

银花(三钱)黄连(钱半)滑石(六钱)连翘(三钱) 藿梗(三钱)杏仁泥(五钱) 白通草(一钱) 生苡仁(五钱) 云苓皮(五钱)白蔻仁(钱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八月初二日 暑热已退七八,惟十余日不大便,微有谵语,脉沉。可与轻通阳明,与增液承气法。

元参(八钱) 生大黄(四钱)麦冬(六钱,连心) 细生地(六钱)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如不大便,再服第二杯,明早得大便,止后服;否则服第三杯。

初三日 温病下后宜养阴;暑温下后宜兼和胃。盖暑必挟湿,而舌苔白滑故也。脉缓,与外台茯苓饮意。茯苓(五钱) 浓朴(二钱)半夏(三钱)白蔻皮(钱半)麦冬(五钱) 生苡仁(五钱)藿梗(三钱)郁金(一钱)

暑温热退湿存,故呕,腹不和而舌白苔。杏仁泥(五钱) 浓朴(二钱)白蔻仁(钱半)益智仁(一钱)半夏(五钱) 生苡仁(五钱)黄芩(三钱) 藿梗(三钱)生姜(三片)

服二帖。

鞠通自医,丁巳六月十三日,时年四十岁。

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汤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剂而愈。

史 男 七岁 癸亥六月十二日 右脉洪大无伦,暑伤手太阴,有逆传心包之势,喘渴太甚,烦躁不宁,时有谵语,身热,议两清营卫之法。连翘(一钱,连心) 生石膏(三钱)知母(一钱) 银花(二钱) 真山连(一钱) 生甘草(八分)竹叶(二钱) 浓朴(一钱) 杏泥(二钱) 藿梗(一钱) 丹皮(一钱)

日二帖。

十三日 诸症俱减,热已退,但右脉仍洪,舌黄而滑,呕未尽除。

银花(钱半) 飞滑石(一钱) 真山连(一钱)连翘(钱半,连心) 生苡仁(二钱) 炒知母(八分) 生甘草(八分) 鲜荷叶边(三钱) 苇根(三钱) 杏泥(钱半)

二帖。

俞 男 三岁 七月初二日 暑湿伤脾,暮夜不安,小儿脉当数,且少腹以下常肿痛,肝肾亦复虚寒;况面色青黄,舌苔白,手心时热,调理乳食要紧,防成疳疾。议腑以通为补,食非温不化例。

生苡仁(二钱) 姜夏(钱半) 浓朴(钱半) 炒扁豆(一钱) 杏泥(钱半) 小枳实(八分)焦曲(钱半)鸡内金(一钱) 广皮炭(八分)白蔻仁(四分)煨姜(三片) 小茴(一钱炒黑)

四帖。

前证已愈,惟脾尚虚弱,以疏补中焦为主。

田 十四岁 暑温误下,寒凉太多,洞泄之后,关闸不藏,随食随便,完谷丝毫不化,脉弦。与桃花汤改粥法。人参赤石脂(末)禹余粮(细末) 炙甘草干姜粳米先以参、草、姜三味煎去渣,汤煮粥成,然后和入赤石脂、余粮末。愈后补脾阳而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