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血證論>卷三 汗血

《血證論》卷三 汗血·

汗者, 氣分之水, 其源出於膀胱, 內經云, 膀胱者, 洲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之氣, 從三焦, 行腠理, 充肌肉, 達於皮毛, 以衛外為固, 陽氣衛外, 百邪不入, 故其經稱為太陽也, 其有盛暑天氣, 亢陽蒸動膀胱水氣, 騰布於外, 則發為汗, 此猶天之有兩, 陽布陰和, 自然無病, 有時外感風寒, 皮毛?泄, 發熱汗出者, 乃太陽之氣, 為邪所病, 不能衛外, 故汗得泄出, 其有心胃肝脾熱濕之病, 亦令汗出者, 此猶土潤溽暑, 亦能蒸作雲雨也, 又有亡陽自汗者, 則由膀胱腎中之元陽脫泄, 故其水陰之氣, 隨而奔溢, 散渙不收, 氣為水之所化, 水即氣也, 汗即水也, 氣脫外泄, 故汗出也, 知此, 則知汗出氣分, 不出血分矣, 然汗雖出於氣分, 而未嘗不與血分相關, 故血分有熱, 亦能蒸動氣分之水, 而為盜汗, 蓋血氣陰陽, 原互根互宅, 陰分之血盛, 則陽分之水陰, 自然充達, 陽分之水陰, 足以布護灌濡。

則陰分之血, 愈為和澤, 而無陽乘陰之病矣, 若陽分之水陰不足, 則益傷血之陰, 故傷寒汗出過多, 則虛煩不寐, 以其兼傷血分之陰, 心主血分, 血分之陰傷, 則心氣為之不甯矣, 又有傷寒, 即當從汗而解, 今不得汗, 乃從鼻?而愈, 其?名為紅汗, 蓋陽分之邪, 宜挾陽分之水, 發而外出, 今既不能外出, 乃乘陰分之血, 從鼻?出, 名為紅汗, 是為陽邪干陰之一驗, 故古謂陽乘陰, 則吐?, 佑陽乘陰而內逆者, 發為吐?, 則佑陽乘而陰外泄者, 發為皮膚血汗矣, 血者, 心之液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治法, 宜清心火, 火清則陽不乘陰, 兼治肺金, 肺調則皮毛不泄, 涼血地黃湯, 加桑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治之, 血虛火甚者, 當歸六黃湯治之, 氣虛血少者, 當歸補血湯。 加桑皮、地骨、丹皮、蟬蛻、棕櫚炭、 黃芩、秦皮治之, 外用石灰散扑之。 仿仲景汗出不止, 用溫粉扑法之意也, 或用桃花扑之亦可。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汗出皮毛, 故汗血宜治肺金, 以斂皮毛, 人參清肺湯。

加蒲黃最宜, 血者, 肝之所司也, 肝火亢烈, 逼血妄行, 宜當歸蘆薈丸, 從內以攻治之, 喻嘉言治女子經血閉, 而周身汗出者, 謂是陰分之熱, 泄出陽分, 用此方破經血, 即以苦堅止汗, 汗血同源, 若肝火亢甚, 而汗血者, 借用此方, 尤為合法。

胃火亢甚, 亦能汗血, 以胃主肌肉, 熱蒸肌肉, 故令汗血, 宜竹葉石膏湯。 加蒲黃蟬蛻丹皮治之, 犀角地黃湯, 亦治之。

總論曰, 汗者, 陽分之水, 血者, 陰分之液, 陰與陽原無間隔, 血與水本不相離, 故汗出過多則傷血, 下後亡津液則傷血, 熱結膀胱則下血, 是水病而不離乎血者也, 吐血咳血, 必兼痰飲, 血虛則口渴而津液不生, 失血家往往水腫, 瘀血化水, 亦發為腫, 是血病而不離乎水者也, 故?血家不可再發汗, 以血病則陰液既虛, 不可發汗, 再傷氣分之水, 以致陽分之液亦虛也, 又先水腫再吐血者, 不治, 以水病, 不可重傷其血也, 觀小柴胡調津液, 而即治熱入血室, 觀桃仁承氣破血結, 而即治小便不利, 皆是治水, 即以治血。 治血即以治水, 蓋在下焦, 則血海膀胱, 同居一地, 在上焦, 則肺主水道。

心主血?, 在軀殼外, 則汗出皮毛, 血循經?, 一陰一陽, 皆相聯屬, 吾於水火血氣論己詳言之, 人必深知此理, 而後知治血理氣, 調陰和陽之法, 可以左右逢源。

血箭

從毛孔中流出一條血來, 有似箭之射出, 故名血箭, 由心肺火盛, 逼血從毛孔中出, 治宜清心火, 以除血出之源, 涼血地黃湯, 加蒲黃, 又宜瀉肺火, 以斂皮毛之氣, 使毛孔不滲瀉, 則血自止, 瀉白散, 加生地蟬蛻百合五倍子黃芩蒲杏仁白芨, 心肺兼治, 宜用生地黃散。

血出過多, 昏憒不省人事者, 與吐?血脫氣散無異, 宜獨參湯, 加附片蒲黃當歸, 補血湯, 十全大補湯, 皆可擇用。

外治法, 水調桃花散, 敷血孔, 則血止, 或用京墨磨醋搽, 或用石灰散乾糝, 花蕊石散糝, 均效。

血痣

血痣初起, 其形如痣, 漸大如豆, 觸破時長流血水, 此由肝經怒火, 鬱血凝聚而成, 內服丹梔逍遙散, 及涼血地黃湯。

觸破流血者, 用花蕊石糝之, 血止後, 用田螺散枯其本痣, 另用生肌藥收口, 未觸破, 未流血者, 古無治法, 吾擬用?蟲為末, 薑醋調搽, 鬱金三稜磨醋搽, 真琥珀擦熱, 每日數次, 內服之藥如上。

血瘙

癬疥血點, 血疙瘩, 一切皮肉赤癢, 名色不一, 今統稱之日血瘙, 皆由血為風火所擾, 火甚則起點, 起疙瘩, 風甚則生蟲生癢, 火甚赤痛者, 涼血地黃湯, 加荊芥蟬蛻紅花杏仁治之, 風甚作癢者, 和血消風散治之, 知血瘙之病, 則凡一切火遊丹, 漆瘡風丹諸治法, 總不外是, 兼熱者色白, 或流黃水, 照上二方, 加蒼朮赤芩, 兼寒者, 或青黯硬腫, 加桂尖。

外用銀花陳艾川椒食鹽煎水洗, 另搽大楓丹, 油調最妙。 瘡血

瘡者, 血所凝結而成者也, 或是寒凝, 或是熱結, 或是風腫, 或是濕鬱, 總是凝聚其血而成, 初起總宜散血, 血散則寒熱風濕, 均無遺留之?矣, 其繼則調濃化毒, 此即吐膿條內所言, 瘀血化膿之義, 治宜托裏, 使氣達瘡, 所以蒸血成膿, 蓋瘡之成, 由於血結, 膿之成亦由血化, 血何以能化成膿, 得氣之蒸, 而腐化成膿也, 氣即是水, 吾已論之屢矣, 惟其氣即是水, 故血隨氣化, 亦變為水, 不名為水而名膿, 以其由血所化, 較水更濃耳, 毒既化濃, 自不內攻, 方其未潰, 氣虛者難於蒸化, 及其既化, 雖氣實者, 亦隨膿滲泄, 而轉為氣虛矣, 法宜固元以大補其氣, 此與本書內證, 原不干涉, 然同是血病, 故兼論之, 以互相發明, 蓋氣迫血, 則逆而為吐?, 血滯氣, 則凝而為瘡疽, 氣迫血者, 宜破氣以和血, 血滯氣者, 宜破血以和氣, 故吐?宜補血, 血旺則氣平, 諸瘡宜補氣, 氣旺則血行也, 至於既穿潰後, 則軀殼已有破損, 與壅閉之證迥別, 試看鍼功, 剌期門瀉肝, 剌肺俞瀉氣, 以一針之孔, 尚能大瀉臟氣, 況潰膿之孔甚大, 其能大瀉內氣可知矣, 故凡潰後, 宜大補元氣, 不似吐?, 乃氣盛血虛, 只宜滋血以平氣, 而不宜助氣以動血也, 然瘡潰之餘, 亦有瘀熱未清者, 亦不得驟用溫補, 吐血之後, 亦有元陽大虛者, 又不得拘守清涼, 故吐血家, 審其血亡, 而氣亦隨亡, 與陽氣不能攝血者, 十全養榮歸脾參附等湯, 亦所宜用, 瘡家潰後, 固為必需之方, 而亦有餘毒未盡, 諸上方又其所忌, 醫者不容執一。

諸瘡內治, 初起腫硬, 總宜散血, 仙方活命飲主之, 惡寒無汗, 加麻黃, 發熱心煩, 加老連石膏, 大便燥結, 加大黃, 瘡肉頑梗黯滯, 乃陰證結毒, 無氣以發之也, 加桂枝尖生薑大棗, 瘡內平塌不起, 以及走散, 恐毒內攻, 加黃?大棗生薑, 蓋血凝於氣分之際, 血行則氣行, 故以破血為主, 是善調氣之法也, 若吐?, 則是氣乘乎血分之內, 氣降則血降, 當以破氣為主, 一內一外, 反觀自知。 諸瘡調膿, 宜以托裏消毒散為主, 蓋血既凝而不化, 則須補氣以與之戰, 使蒸騰腐化, 托令速潰, 以瘡乃血凝氣分之病, 惟恐氣不足以化之, 故宜補氣而制血, 若吐?, 則是氣乘血分, 惟恐氣逆而血升, 故宜平氣以調血, 與此不同。

諸瘡既潰, 屬於虛損, 宜固元以益氣, 內補黃?湯主之, 又審膿乾者, 其氣虛, 蓋氣既是水, 氣不足, 故水少而乾, 且氣既不足, 則不能送膿外出, 故留滯而結膿管, 黃?建中湯, 重加銀花赤豆芽當歸治之, 若膿清者, 是血虛, 膿為所血化, 血少故膿清, 當歸補血湯主之, 炙甘草湯, 加黃?亦治之, 養榮湯, 亦治之。

又曰, 潰後屬虛, 然亦有瘀未化盡者, 仍不得峻補以留毒, 內服托裏消毒散, 外用烏金膏化之, 此如失血虛中夾瘀, 亦不得關門逐賊, 潰久而仍有膿管者, 尤宜用烏金膏化之, 若徒生其口, 內毒攻發, 終不愈也, 此如乾血癆, 內有乾血, 非去其乾血, 而新血亦不能生, 皆虛中夾實, 治血則虛虛, 補虛則實實, 未易療治, 只得攻補兼施, 以盡人事。

又日, 吐血止後, 宜補血以調氣, 瘡疽潰後, 宜補氣以生血, 吐?在血分, 氣實血虛也, 瘡疽在氣分, 血實氣虛也。

外治之法, 消腫宜遠志膏, 用遠志酒煮搗敷, 及金黃散, 化腐去瘀骨, 宜巴豆炒黑研點, 名烏金膏, 田螺撚子亦佳, 生肌宜乳香沒藥為末, 名海浮散, 再加珍珠, 化腐生肌散, 亦佳。 治瘡之法, 此不足以盡之, 茲不過舉外證以勘內證, 明於諸瘡之血, 而吐?之血, 乃愈明。 創血

刀傷出血, 與吐衄不同, 刀傷乃平人被傷出血, 既無偏陰偏陽之病, 故一味止血為要, 止得一分血, 則保得一分命, 其止血亦不分陰陽, 有以涼藥敷上而血止者, 桃花散是也, 有以熱藥敷上而血止者, 黑薑灰是也, 不似吐衄。 出於偏陰偏陽之病氣, 故吐?家止血, 必以治病氣為主, 病氣退, 斯吐?亦退, 與刀傷迴不同也, 然刀傷二三日後, 則亦與吐?略同, 有瘀血腫痛者, 宜消瘀血, 刀口敷花蕊石散, 腫處用乳香沒藥麝香三七蔥白搗敷, 瘀血消散, 則痛腫自除, 內服黎洞丸治之。

刀傷去血過多, 傷其陰分, 證見心煩發熱口渴, 法宜補氣以生血, 血足津生, 則不渴矣, 聖愈湯, 加棗仁花粉兒茶乳香沒藥甘草, 此在吐衄, 則宜補血而抑氣, 以內證係血分之氣, 不可使氣乘血也, 刀傷乃是氣分之血, 故宜補氣以生血, 氣達患處, 乃能生肌, 氣充肌膚, 乃能行血, 與治內證者不同, 其有氣虛不能統血, 氣寒不能生血者, 則宜八珍養榮參附等湯, 以固氣者固血, 吐血家亦間用此等藥物, 然刀傷之血, 在氣分, 皮膚尤衛氣所統, 破其皮膚, 氣先漏泄, 故以補氣為主, 若內證吐血屬陰分, 血傷而氣未傷, 故以補血為主, 醫者須分別內外, 而知其同中之異, 異中之同, 則得之矣。

客問刀傷何以善於冒風, 答曰, 人之所以衛外者, 全賴衛氣, 衛氣生於膀胱, 達於三焦, 外循肌肉, 充於皮毛, 如宕之有壁, 宅之有牆, 外邪不得而入也, 今既破其皮肉, 是猶壁之有穴, 牆之有竇, 揖盜而招之入也, 是以刀傷更易外感, 病見發熱頭痛, 牙關緊閉, 吐痰抽掣, 角弓反張, 皆是衛氣為病, 所不同者, 多一出血證而已, 治法列後。

無汗者為風中挾寒, 閉其皮毛, 宜用小柴胡湯, 加荊芥防風紫蘇, 蓋小柴胡, 乃治熱入血室之方, 凡外邪干血分者, 小柴胡湯, 皆能疏理而和解之, 加宣助衛氣之藥, 則偏治衛氣, 而主發汗矣, 破傷風治法如是, 即失血家虛人感傷, 以及產後傷寒治法, 皆可參知, 若刀傷去血過多, 不可再發汗者, 宜當歸地黃湯, 即四物湯, 加去風之藥, 以補血而驅邪也, 失血家吐血過多, 與產後去血過多, 而復得冒感之症者, 與此治法無異, 皆宜先滋其血, 以助汗源, 後宣其氣, 以解外邪。

有汗者為風中挾熱, 沸出肌肉之間, 法宜清散其熱, 當歸芎黃湯, 加姜蠶蟬蛻, 若兼便結者, 加大黃治之, 此即傷寒論, 發熱汗出, 用白虎湯, 燥結者用承氣湯之意, 醫者得其意而變化之, 自有許多法門。

夫刀傷, 氣分之血病也, 故邪在表者, 從氣分以發之, 邪在裏者, 從氣分以奪之, 邪在半表半裏者, 從氣分以和之, 兼用血藥斡旋其間, 血調而氣亦調, 氣調而血愈治矣, 若失血家, 乃血中之氣病也, 故有感冒, 則但取調血。 而兼用氣分之藥, 以斡旋之, 與此同而不同。

凡是刀傷冒風, 宜姜蠶蟬蛻搗和蔥白敷之, 力能拔風消腫, 神效。

刀傷潰爛, 與瘡同治, 此即吐膿條內, 所謂瘀血變化成膿之說也, 血凝不散, 為氣所蒸, 則化而成膿, 血者陰也, 氣者陽也, 陰從陽化, 故膿似水, 以氣之所化, 即為水也, 而又非水者, 則以其為血所化, 仍不失血之本質, 故稠濁似水, 實則水與血交並, 而成形者也, 故凡去膿之藥, 即是去水之藥, 而提膿之藥, 又即是乾水之藥, 內服八珍湯, 加苡仁木通, 六君子湯, 加當歸赤豆芽治之, 外敷化腐生肌散, 提膿加龍骨, 生肌加珍珠。

此舉刀傷之血, 與吐?之血, 較論其義, 務期血證, 互勘而明, 其於刀傷治法, 固未詳也, 然其理已具, 識者鑒之。 跌打血

跌打折傷一切, 雖非失血之正病, 而其傷損血脈, 與失血之理, 固有可參, 因並論之, 凡跌打已以破皮出血者, 與刀傷治法無異, 外用花蕊石散敷之。

內服化腐生肌散, 血止瘀去而愈, 如流血不止者, 恐其血瀉盡, 則氣散而死, 去血過多, 心神不附, 則煩躁而死, 宜用當歸補血湯, 加棗仁人參硃砂白蠟茯神甘草治之, 外用人參為末, 珍珠血結象皮末糝之, 如亡血過多, 煩躁口渴, 發熱頭暈等證, 宜大補其血, 聖愈湯, 加棗仁麥冬柴胡花粉丹皮硃砂, 或用獨參湯亦可, 此條可悟失血咼多, 陰虛發渴之理, 凡跌打未破皮者, 其血壞損, 傷其肌肉, 則腫痛, 傷其肋骨, 則折碎, 在腰?間, 則滯痛, 傷重者制命不治, 不制命者, 凡是疼痛, 皆瘀血凝滯之故也, 無論接骨逐瘀, 總以藜洞丸, 去大黃, 加續斷碎蛇治之, 外用自然銅官桂沒藥孔香桂枝大黃班??蟲, 酒調敷之自效, 若是已傷之血, 流注結滯, 著而不去者, 須逐去之, 否則或發為吐血, 或釀作?膿, 反為難治, 宜當歸導赤湯下之, 若已發吐血, 便從吐血法治之, 若已發?膿, 便從?膿法治之。

跌打最危險者, 則有血攻心肺之症, 血攻心者, 心痛欲死, 或心煩亂, 或昏迷不省人事, 歸芎散, 加乳香沒藥治之, 失笑散亦治之, 此與產婦血攻心, 血迷心, 治法略同, 血攻肺者, 面黑胸脹, 發喘作渴, 乃氣虛血乘肺也, 婦科治產後氣虛, 瘀血入肺, 面如茄色, 急用參蘇飲救之, 金鑑載跌打, 血乘肺者, 亦用此方, 所歸乘肺, 非第乘肺之氣分而已, 乃是血干肺藏之危候, 肺為清虛之府, 其氣能下行, 以制節諸臟, 則氣順而血自甯, 其氣不順, 則血干氣分, 而為吐衄, 今其血直干肺臟, 較之干氣分者為更危殆, 急用人參以補肺, 肺得補, 則節制行而氣下降, 使血亦隨氣而下, 再用蘇木以行血。

血氣順行, 或可救於萬一, 夫如此危候, 仍不外清金保肺, 以助其制節, 則凡一切血症, 其當清金保肺, 以助其制節, 舉可知矣, 第肺虛而制節不行者, 則宜人參以保肺, 肺實而制節不行者, 則宜葶藶以瀉肺, 肺寒而制節不行者, 則宜姜以半溫肺, 肺熱而制節不行者, 則宜知芩以清肺, 一切血證, 治肺之法, 均可從此隅反。

跌打後有作嘔者, 以損傷之人, 受驚發怒, 肝氣無有不動者也, 肝木傷肺, 是以發嘔, 小柴胡湯, 加丹皮青皮桃仁治之。 跌打後有欬?喘逆者, 乃血蘊於氣分之中, 宜十味參蘇飲, 以?發其氣, 氣散則血散, 與內傷欬?者不同, 內傷欬血, 是氣蘊於血分之中, 若發其氣, 愈鼓動其血, 而不甯矣, 故以清理其血為主, 二者須對看。 內有瘀血, 則發渴, 血虛亦發渴, 有瘀血者, 身痛便結, 玉燭散治之, 血虛發渴者, 心煩不寐, 盜汗身熱, 竹葉石膏湯, 加生地治之, 凡失血發渴者, 可以類推。

跌打損傷, 既愈之後, 有遇節候, 或逢陰雨, 或逢濕熱, 傷處每作疼痛, 甚則作寒作熱, 此乃瘀血著而未去, 留伏經絡之間, 不遇天氣節候, 其身中運行之氣, 習慣而不相驚, 一遇天氣節候蒸動, 則不能安然內伏, 故作痛也, 宜小調經湯, 小溫經湯, 通脈四逆湯, 隨其上下內外, 以分治之。

血證論卷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