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疾病预测>第一节 痒预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第一节 痒预兆的理论基础·

痒属风毒,风性走窜,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故痒先兆多发无定时、见无定处。痒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之殊,以内源性瘙痒的先兆价值最大,内源性瘙痒与脏腑功能失调甚为攸关。如脾虚湿毒、肝虚风毒、肾虚浊毒、心虚火毒及肺虚痰毒均可产生内源性瘙痒,并且皆因脏虚失于运化,痰热湿浊壅积所致,说明内源性痒根源于五脏。

此外,六腑亦可致痒,如大肠腑气不通,肠毒最能作痒;胆府不降,胆汁郁积亦能发痒;胃浊不降,逆犯皮肤可致奇痒;膀胱不化气、水湿内停、久积成毒更易瘙痒。由此可见,五脏六腑皆能致痒,痒虽发于皮肤却根源于内脏。

此外,风湿毒邪入体化热化燥,毒扰皮肤也可致痒,又为外源性痒产生的因素。以上说明瘙痒一证,虽然内外因素皆可产生,但主要为内源性,瘙痒既然为内脏异常所致,那么瘙痒的出现亦必然为内脏异常的标志,这就是瘙痒先兆的理论基础。

此外,根据《内经》十二皮部理论,十二经络在皮肤皆有相应区域,故经络异常,如痰毒流窜经络,搔扰皮肤每可发痒,说明皮肤瘙痒多为内源性,对脏腑经络疾患的先兆意义,颇有临床实践价值。

现代医学亦同样认为瘙痒与内科疾病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认为瘙痒是一种变态反映,是体液免疫球蛋白损伤了过多的肥大细胞所致,这种细胞含有丰富的组织胺,破坏时可出现组织胺样反应,从而引起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