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疾病预测>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第四)皆可说明舌与心的相关性。

此外,舌还与脾,肾等经脉有直接联系,如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经别和经筋方面,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经筋“入系舌本”。通过口唇和舌间接联系的有足厥阴肝经“环唇内”,《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足阳明胃经“挟口还唇”,手阳明大肠经“还出挟口”,手太阳小肠经“循咽”。其他,任、督、冲脉等其经脉亦经过口唇,有些经络还通过表里关系与口舌相通应。因此,舌有“无脉不通于舌”之说,足以表明舌与诸经百脉的密切关系。

舌与脏腑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其中尤与心脾为甚。以心而言,舌为心窍,刘完素承《内经》之后,提出舌有窍论,所谓窍,并非肉眼所见才为窍,不仅指舌端味蕾上的孔窍,亦指内藏与外象之间的一种通道,即一种内在联系。舌为心窍主要体现在心司舌体的运动,心神有病则舌运不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此外,心为火脏,又主血脉,故《灵枢·经脉》曰:“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舌为脉络汇聚之处,故舌质的变化与心的病理息息相关,因此心脉有病,首先披露于舌络。

以脾胃而言,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主肌肉,舌为肌体,故舌与脾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因此有“舌为脾之外候”之说。舌又为胃之外候,苔源于胃,由胃气薰蒸而成,然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借助舌苔可诊五脏的虚实寒热,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因此,舌的改变不仅是某一脏腑的改变,而是脏腑系列病变的显露。

一般而言,舌诊比脉诊更为可靠,脉诊可因情绪,寒热真假而变化无定,舌诊则不受情绪影响,也不易出现假象,因此舌诊是比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故也可以说舌是一个外露的内脏。

舌是人体反应最灵敏的一个器官,舌粘膜是体内细胞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因此,人体各系统疾病均能在舌上最灵敏地反映出来故有“舌之改变,常伴有系统之紊乱”之说。其中,尤以舌质的变化最能反映疾病,舌色是脏腑本色的反映。因舌质色泽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及盈亏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与血液流速,血液粘稠度及血管的舒缩,血液的量有关。舌苔乃胃气薰蒸而成,故受脾胃的运化,清浊升降的影响较大。以现代医学而言,舌苔的厚薄或剥脱取决于舌乳头的状况,舌乳头萎缩则舌苔剥脱,舌乳头角化的上皮细胞分化过多不脱落则舌苔变厚。

由于舌质与全身气血的关系较大,因此,舌质比较反映身体全局的病变,与舌苔相对而言,舌质多提示正气虚的征兆。舌苔与脾胃休戚相关,舌苔反映的则并非都是整个全局病变,并且多反应邪气之实。前贤所言“辨舌质可诀五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甚是。下面附全舌分经应脏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