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第一节 耳先兆的理论基础·
耳是人体重要的信息接受站,前人称为“采听官”,耳是人体信息的窗口,也是人体脏腑重要的外相。耳为人体宗脉之所聚,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尤可反映于耳,通过耳可以较早预报内体疾患,因此耳是人体体表外窍中的重要荧光屏,通过耳相可以窥测内脏的疾患。耳部是人体信息输出、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人体各脏器、各部位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故耳具有重要的先兆意义。
耳与人体脏腑经络皆相关联,耳尤与肾、心最为密切。
耳与肾关系: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此外,《难经》、《中藏经》也认为耳为肾之外候,如《难经·四十难》曰:“耳者,肾之候”。三十七难说:“肾气通于耳”。《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足见耳与肾的特殊关系。
耳与心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关于心开窍于耳的意义,晋·《甲乙经》即有解释,认为心气本通于舌,五脏皆有窍,舌非窍,故心窍寄耳,原文曰:“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杨上善《太素》也持上述观点,并指出心开窍于耳是因“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今人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耳只应为肾窍,其言心窍者,无非为说明耳不独与肾攸关,而是和诸脏腑皆密切联系而已。首先,从经络来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经络与耳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中,直接循环耳部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因此,胃、膀胱、三焦、胆经、其经气皆直通于耳,其病候也皆反应于耳。如:手少阳三焦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所生病者……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在十五络脉中,手太阴之络会于耳中,因此手太阴肺经与耳也有经络联系基础。经气间接影响耳的经络有六阴经别,借其阳经通路上达于耳,此外阴蹻、阳蹻,其经气也上通于耳,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所聚也。”即是对耳与脏腑关系的总括。
以上说明了耳与五脏皆密切相关,耳为肾之窍,故耳为肾之外候。肾藏精,精充耳始能听,故《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心主神,心神明始能审听。肝藏血,耳受血始能听。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合司宗气,肺朝百脉,宗气上贯于耳,耳方能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即可说明。脾胃为升降之中轴,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上达贯耳,耳方能聪,因此耳不仅为肾窍、心窍,同样亦为肺窍、脾窍、肝窍。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不过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之一而已,然却具有对全身脏器预报的全息作用,就是因为耳通过经络系统与内脏有着纵深联系的缘故。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因此,耳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气象预报站。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肾”与耳的关系,如余氏综述了现代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肾与耳的关系。如对内耳有毒性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霉素等)对肾脏亦有毒性作用,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如利尿酸、速尿)同时可以致耳聋,用肾X光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纳),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一定疗效,肾衰、肾透析、肾移植病人出现听力下降,先天性肾功能障碍,常伴先天性耳聋,用中医滋补肝肾法治疗耳聋与内耳眩晕症获得疗效等。
以上说明耳与人体脏腑经络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脏腑有病也必然反映于耳,故耳先兆是有其物质基础的。